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长期饮食含铁量低、节食、挑食偏食等致铁来源匮乏)、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致铁吸收效率降低)、铁丢失过多(消化道慢性失血、女性月经过多等致铁不断丢失且难补充),其中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
一、铁摄入不足
饮食因素:成人日常饮食中若长期摄入含铁量低的食物,如部分素食者,由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相对较低,长期以往易导致铁摄入不足。例如,一些人群过度节食,只摄入极少富含铁的食物,像红肉、动物肝脏等,就会使铁的来源匮乏,无法满足身体正常需求,从而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的成人,若饮食结构不合理,都可能面临铁摄入不足的情况,尤其是挑食、偏食的人群,更易因铁摄入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影响: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比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会影响铁的吸收;患有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疾病时,胃肠道黏膜受损,铁的吸收效率降低。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成人,由于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使得体内铁量逐渐不能满足造血需求,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不同年龄的成人,若患有此类胃肠道疾病,都可能因铁吸收障碍而患上缺铁性贫血,且病史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这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慢性出血,长期少量失血会导致铁不断丢失,而身体又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铁,从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女性月经过多也是常见的慢性失血原因,正常月经量一般不会导致铁丢失过多,但如果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如子宫肌瘤导致的月经量增多,就会使铁流失增加,长期如此易引发缺铁性贫血。不同性别中,女性因月经等生理因素相对更易出现慢性失血导致的铁丢失过多;不同年龄的成人,若存在上述慢性失血情况,都会面临缺铁性贫血的风险,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更需关注铁的摄入与丢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