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铁丢失过多及铁吸收障碍引发,铁摄入不足见于婴幼儿未及时添富含铁辅食、青少年挑食节食、孕妇孕期铁匮乏等,铁丢失过多因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痔疮便血、女性月经过多、咯血等,铁吸收障碍由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影响铁吸收,还需针对特殊人群采取科学喂养、均衡饮食监测、治疗原发病等措施降低风险。
一、铁摄入不足
铁摄入不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特定人群。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动物肝脏、红肉、豆类等,易出现铁摄入不足;青少年若存在挑食、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使铁的摄入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孕妇在孕期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若日常饮食中铁含量匮乏,也易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婴幼儿若6个月后未能合理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其体内铁储备会逐渐被消耗,从而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二、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铁丢失过多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发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慢性失血途径,如胃溃疡患者会反复出现少量消化道出血,长期积累可导致铁丢失;痔疮患者长期便血也会使铁不断流失;女性月经过多也是铁丢失的常见因素,正常月经失血量一般较少,但某些妇科疾病导致月经过多则会使铁排出增加;此外,咯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铁丢失,长期慢性失血会使机体铁丢失量超过代偿能力,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三、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小肠,影响了铁的正常吸收过程;慢性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受损,会干扰铁的吸收机制;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会导致肠道对铁的吸收功能下降,使得铁无法被充分摄取,长期如此便易引发缺铁性贫血。特殊人群方面,婴幼儿需科学喂养以保障铁的充足摄入;孕妇要注意均衡饮食并定期监测铁营养状况;有胃肠道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改善铁的吸收环境,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