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分泌少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牛乳中乳糖引发的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多为黄色稀便,含泡沫,不同年龄表现不同)、腹胀(婴儿哭闹不安,成人感腹部胀满)、腹痛(腹部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还有其他症状如少数严重者恶心呕吐、长期可致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影响基础疾病患者营养状况),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有差异,调整饮食结构很重要,有病史者食用含乳糖食物需注意。
胃肠道症状:
腹泻:是乳糖不耐受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黄色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中常含有泡沫。这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同时使肠道内渗透压增高,导致水分吸收减少而引起腹泻。例如,有研究表明,乳糖不耐受人群摄入含乳糖食物后,肠道内渗透压明显升高,水分大量进入肠道引发腹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频繁的水样便,而成人腹泻症状相对较轻但也会影响生活质量。
腹胀: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积聚在肠道内引起腹胀。婴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因为腹胀带来的不适难以用语言表达;成人则能明显感觉到腹部胀满不适。
腹痛:部分乳糖不耐受者会出现腹痛症状,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与肠道蠕动紊乱以及气体积聚刺激肠道有关。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少数乳糖不耐受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异常发酵等情况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导致呕吐。
营养不良: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是儿童,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等情况。因为乳糖是儿童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不能有效吸收利用乳糖,会影响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营养不良状况,因为其肠道本身消化吸收功能就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乳糖不耐受进一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乳糖不耐受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和多样;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也会降低,同样会出现上述胃肠道及其他相关症状,但可能表现相对隐匿。生活方式方面,比如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后症状会更明显,所以调整饮食结构对于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至关重要。有乳糖不耐受病史的人群在食用含乳糖食物时需格外注意,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