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的最常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包括皮肤黏膜逐渐苍白等一般表现、肝脾轻度肿大等髓外造血表现、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及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及血红蛋白降低等实验室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并补充铁剂预防要母乳喂养、4-6个月起合理添加含铁辅食及高危人群早期补铁特殊人群需关注喂养保证铁摄入并治疗原发病。
一、定义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类型,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快,若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食物(如蛋黄、瘦肉等)易缺铁,此为主要病因。
2.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等)可影响铁吸收,致铁摄入不足而引发贫血。
3.铁丢失过多:如肠道寄生虫病、慢性失血等,可使铁丢失超出正常机体代偿范围,导致缺铁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明显,患儿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等。
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部分患儿出现异食癖(如喜食泥土、墙皮等)。
4.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年龄较小患儿还可能出现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等,排查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情况。
2.临床表现:依据皮肤黏膜苍白、乏力等表现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蛋白降低(反映体内铁储存情况,是早期诊断缺铁的重要指标)、血清铁降低等。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慢性失血等原发病,如驱肠道寄生虫等。
2.补充铁剂:可选用合适铁剂补充,以改善缺铁状况。
六、预防
1.母乳喂养:母乳含铁虽吸收率高,但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含铁丰富辅食。
2.合理添加辅食:4~6个月起添加蛋黄、瘦肉末、豆类等富含铁的食物,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
3.高危人群预防:早产儿、低体重儿宜在生后早期给予铁剂预防缺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期是高发阶段,需格外关注喂养,保证铁的充足摄入;有慢性疾病儿童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铁丢失过多,同时儿科护理需遵循安全原则,保障患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