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婴幼儿因生长发育快未及时添富含铁辅食易缺铁,育龄女性因月经等需铁增摄入不足易引发,其他人群可因慢性失血、长期素食等致铁丢失或摄入吸收不良诱发,一般表现为乏力等及儿童有生长发育迟缓等特殊表现,诊断靠血常规见红细胞体积减小等及铁代谢相关指标降低,治疗需积极找并除病因及铁剂补充,预防婴幼儿及时添含铁辅食,育龄女性关注月经等,一般人群均衡饮食定期筛查,特殊人群依情况注意辅食添加等原则。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贫血类型。
二、病因
(一)不同人群特点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蛋黄、肉类等),易发生缺铁。
育龄女性:因月经失血、妊娠及哺乳期需铁量增加,若铁摄入不足则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其他人群:慢性失血(如胃肠道疾病导致的慢性出血、痔疮出血等)会使铁丢失过多;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等也可导致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从而诱发缺铁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患者常出现乏力、易疲倦、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皮肤黏膜可呈现苍白表现。
(二)儿童特殊表现
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情况,还可能伴有异食癖等表现。
四、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可见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铁代谢相关指标检测
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铁储备的敏感指标)、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降低等,这些指标有助于明确铁缺乏状态。
五、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查找并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如治疗胃肠道疾病以控制慢性失血、调整育龄女性月经异常等。
(二)铁剂补充
可使用铁剂进行补充,以纠正缺铁状态,但需注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且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铁剂。
六、预防
(一)婴幼儿期
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瘦肉等,满足生长发育对铁的需求。
(二)育龄女性
关注月经情况,积极防治月经过多,妊娠哺乳期适当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
(三)一般人群
保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含铁食物,如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定期进行体检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缺铁情况并干预。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婴幼儿在添加辅食时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一次性引入过多新食物引发不适;育龄女性若有月经过多情况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老年人若存在胃肠道吸收障碍等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及进行相关干预,保障铁的正常摄入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