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酒精性因长期大量饮酒致肝细胞脂肪变性,非酒精性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病因分别是过量酒精干扰肝脂代谢、肥胖致脂代谢紊乱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肝功能等指标、影像学用B超等诊断,非酒精性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并控基础病,酒精性首要戒酒,健康人群靠健康体重等预防,高危人群需科学减重等,特殊人群如肥胖者要科学减重、孕妇需合理营养、儿童要防过度肥胖。
一、定义与分类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发的肝脏病变,非独立疾病。分为两类:一是酒精性脂肪肝,由长期大量饮酒致肝细胞脂肪变性;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
二、病因分析
酒精性脂肪肝:长期过量饮酒是主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酒精会干扰肝脏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肝增多,超出肝脏代谢能力致脂肪堆积;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易引发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过多脂质沉积于肝脏也可导致脂肪肝。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肝大等,但若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有长期饮酒史。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检测肝功能(如转氨酶可能轻度升高)、血脂(常提示高脂血症)、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是常用筛查手段,可见肝脏回声增强等表现;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更精准判断肝脏脂肪变程度。
五、治疗原则
非酒精性脂肪肝: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包括采用低热量、均衡饮食,增加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若合并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需积极控制基础病。
酒精性脂肪肝:首要措施是戒酒,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一般戒酒后肝脏脂肪变可逐渐改善。
六、预防措施
健康人群: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规律的体育活动)预防脂肪肝。
高危人群:肥胖者应科学减重,避免快速减重加重肝脏负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需积极控制病情,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肝脏影像学指标;长期饮酒者应减少饮酒量或戒酒。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肥胖患者:科学减重至关重要,每周体重减轻不宜超过1-2公斤,过快减重可能诱发脂肪动员增加,加重肝脏脂肪沉积。
孕妇:需注意合理营养,避免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以防发生妊娠期脂肪肝,此类情况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
儿童:避免过度肥胖,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如减少高糖饮料、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预防儿童期脂肪肝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