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代谢相关指标包括血清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等,血常规指标有血红蛋白等,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金标准之一,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在缺铁性贫血诊断和处理上各有注意事项,孕妇易缺铁需关注铁摄入和监测指标,儿童生长发育需综合考虑喂养等诊断和干预,老年人要排查吸收障碍因素综合整体健康状况。
一、铁代谢相关指标
1.血清铁蛋白(SF):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正常范围成年男性约30~400μg/L,成年女性约15~200μg/L,小于12μg/L可诊断缺铁性贫血,其意义在于反映体内铁储存情况,当体内缺铁时,首先表现为血清铁蛋白降低。儿童的正常范围因年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新生儿为10~100μg/L,3个月后逐渐上升,1岁时为12~200μg/L,2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儿童血清铁蛋白降低同样提示铁储存不足。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导致FEP积累,FEP>0.9μmol/L(全血)或FEP/Hb>4.5μg/gHb提示红细胞内缺铁,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血红素的合成过程。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该指标的正常范围也有差异,例如婴儿期FEP正常范围相对较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相关范围。
二、血常规指标
1.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为贫血,而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Hb降低的同时,红细胞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儿童不同年龄阶段Hb正常范围不同,6个月~6岁儿童Hb<110g/L,6~14岁儿童Hb<120g/L为贫血,且同样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特点,这是由于缺铁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
三、铁代谢功能试验
1.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之一,骨髓涂片铁染色后,细胞外铁减少(0~±),红细胞内铁粒幼细胞减少,<15%,这是因为缺铁时骨髓储存铁减少,影响了铁在红细胞内的利用和合成。对于儿童进行骨髓铁染色时,要考虑到儿童骨髓穿刺的操作风险等因素,需要由专业医生严格操作,且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原因,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除了依据上述标准诊断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孕期铁的需求增加,要注意饮食中铁的摄入,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及铁代谢相关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缺铁情况并进行干预。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大,若出现贫血等情况,诊断缺铁性贫血时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例如婴儿期铁储备相对不足,若喂养不当(如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等)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诊断时除了依据血常规等指标外,还需详细询问喂养史等情况,并且在诊断后要注重通过合理喂养来补充铁,如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因为缺铁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体格生长等。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等情况,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诊断时除了按照上述标准外,还需要排查是否存在胃肠道疾病等导致铁吸收障碍的因素,如是否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对铁代谢的影响,在诊断和处理缺铁性贫血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