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未及时添富含铁辅食、青少年生长快需铁多、孕妇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丢失过多(成人慢性失血常见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发病机制为铁缺乏致储存铁耗尽、红细胞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致小细胞低色素改变,临床表现有乏力易疲倦等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等表现、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等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指标异常,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治疗核心是补充铁剂并治原发病,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合理添富含铁辅食、孕妇需保证铁摄入、老年人补铁要谨慎。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贫血类型。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青少年因生长快速需铁量增加,孕妇因胎儿生长及自身需求铁摄入不足,均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铁的正常吸收,导致铁吸收减少。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如月经过多(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出血等)、钩虫病等,长期慢性失血使铁丢失超出机体代偿能力,从而引发贫血。
三、发病机制
当体内铁缺乏时,首先储存铁耗尽,随后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体积变小,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进而引发贫血。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常感乏力、易疲倦、头晕、耳鸣、心悸等,活动后气短症状较为明显。
2.皮肤黏膜表现:皮肤、黏膜呈现苍白状态,甲床脆薄、出现反甲(匙状甲)等。
3.组织缺铁表现:儿童、青少年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成年人可能有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还可能出现口腔炎、舌炎、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等。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减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2.铁代谢指标: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敏感的指标),游离原卟啉升高。
六、诊断标准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具备缺铁的依据(如血清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且存在铁缺乏导致贫血的证据(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等),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引发的贫血,即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七、治疗原则
治疗核心为补充铁剂以纠正缺铁状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铁剂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可选择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或注射铁剂(如蔗糖铁等),但需在明确诊断后遵医嘱使用。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应合理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等,保证铁的充足摄入,因婴幼儿生长迅速,对铁的需求大,若喂养不当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孕妇:需注重营养均衡,保证铁的摄入,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以满足自身及胎儿生长对铁的需求,避免因缺铁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
3.老年人:若存在慢性疾病导致铁丢失或摄入不足,需关注基础疾病的治疗,同时在补充铁剂时需谨慎,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自身肝肾功能情况,遵循个体化的补铁方案,以保障补铁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