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婴幼儿常见。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髓外造血表现、非造血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骨髓象、铁代谢检查;诊断靠病史、表现、血象及铁代谢检查,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预防要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辅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补铁;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和铁剂治疗,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状况,重视预防和治疗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母乳中铁的吸收率虽高,但6个月后婴儿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若饮食中缺乏铁,易发生缺铁。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婴儿也可能缺铁;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中铁的含量及吸收情况若不佳,也容易导致铁摄入不足。
2.铁吸收障碍:某些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如胃肠道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等),会干扰铁在肠道的吸收过程。
3.铁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若有慢性失血情况,如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等),可导致铁丢失增加,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较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心血管系统: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指、趾甲发育异常,出现甲床苍白、指甲变薄变脆、严重者呈扁平甲或勺状甲(反甲)。
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浆少,染色偏蓝(血红蛋白量少),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粒细胞和巨核细胞一般无明显异常。
3.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F):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的依据。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增高表示红细胞内缺铁。当FEP>0.9μmol/L(50μg/dl)时,提示细胞内缺铁。
血清铁(SI):降低,<10.7μmol/L(60μg/dl)有意义;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62.7μmol/L(350μg/dl)有意义;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15%。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尤其是喂养史、临床表现和血象特点,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作有关铁代谢的生化检查有确诊意义。必要时可作骨髓检查。用铁剂治疗有效可协助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如地中海贫血、慢性病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地中海贫血常有家族史,血红蛋白电泳异常;慢性病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增高,铁蛋白增高;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涂片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等。
预防与治疗
1.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高,应鼓励母乳喂养婴儿。
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动物肝脏、瘦肉等,婴儿6个月后逐渐引入这类食物。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宜早期补充铁剂:早产儿从2个月左右开始补充铁剂,足月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补充铁剂,预防缺铁性贫血。
2.治疗
饮食调整:合理添加富含铁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铁剂治疗: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等,可口服铁剂补充铁,但需注意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低龄儿童不当使用。
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宝宝发生缺铁性贫血时,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在添加辅食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辅食添加顺序和种类进行,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铁。同时,要注意避免让宝宝接触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的因素,如做好肠道寄生虫病的预防,定期体检监测宝宝的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由于宝宝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智力等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重视宝宝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以保障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