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血症是血清钾浓度高于5.0mmol/L的病理状态,其发生机制包括钾摄入过多、排出减少、细胞内钾移出;临床表现有对心血管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通过血钾测定和心电图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为立即停止钾摄入、促进钾排出、对抗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有特殊病史人群各有高钾血症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高钾血症的定义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5.0mmol/L的一种病理状态。钾离子是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如心肌的电生理活动、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血钾的正常代谢及高钾血症的发生机制
(一)正常血钾代谢
钾的摄入主要通过饮食,肾脏是排钾的主要器官,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分泌、重吸收来调节血钾浓度。正常情况下,机体能够精确地调控钾的平衡,以维持血钾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二)高钾血症的发生机制
1.钾摄入过多:如短期内大量输入含钾溶液,或患者肾功能正常但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高钾食物等情况,会使钾的摄入超出机体的排泄能力,从而导致血钾升高。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若不严格限制含钾食物摄入,就容易因钾摄入过多引发高钾血症。
2.钾排出减少:肾脏疾病是导致钾排出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性肾衰竭晚期等,肾脏排钾功能下降,钾离子在体内潴留。此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醛固酮分泌减少,醛固酮具有促进肾脏排钾的作用,醛固酮减少会导致钾排出减少,进而引起高钾血症。
3.细胞内钾移出:某些情况可使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导致血钾升高。例如,严重挤压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细胞破裂,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液;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内钾离子外出以交换氢离子,从而使血钾升高;高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离子通道异常,也会出现细胞内钾移出,引起血钾升高。
三、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高钾血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显著。轻度高钾血症时,可出现心肌兴奋性增高,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随着血钾浓度进一步升高,心肌传导性降低,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严重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降低,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室颤动甚至心脏停搏。例如,心电图可表现为T波高尖、QRS波增宽等特征性改变。
(二)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
轻度高钾血症时,患者可出现四肢轻度麻木、肌肉酸痛等症状;随着血钾升高,可出现肌肉无力,从四肢逐渐累及躯干,严重时可发生弛缓性瘫痪,累及呼吸肌时可导致呼吸困难。
四、高钾血症的诊断
(一)血钾测定
血钾测定是诊断高钾血症的主要依据,血清钾浓度>5.0mmol/L即可诊断为高钾血症。但需要注意,抽血时的状态等因素可能会对血钾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高钾血症,并评估其对心脏的影响。如前文所述,高钾血症时可出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如T波高尖、QRS波增宽等。
五、高钾血症的治疗原则(仅说明治疗相关原则,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一)立即停止钾的摄入
避免继续输入含钾溶液,停止食用高钾食物等,以减少钾的进一步摄入。
(二)促进钾的排出
可通过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增加肾脏排钾,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方式,迅速降低血钾浓度。
(三)对抗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如静脉注射钙剂,钙剂可对抗高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稳定心肌细胞膜。
六、不同人群高钾血症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高钾血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钾的调节能力较弱,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严重感染、腹泻导致脱水伴肾功能损害时,更容易出现高钾血症。儿童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因此对于有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在治疗上,应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同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钾治疗方法。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是导致老年人群高钾血症的常见原因。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对钾的排泄能力下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肾脏功能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饮食方面,要严格限制高钾食物的摄入,如香蕉、菠菜等。同时,老年人使用某些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如保钾利尿剂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高钾血症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肾衰竭患者,本身就存在钾排出障碍的风险,更容易发生高钾血症。这类人群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饮食指导和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钾水平,一旦出现血钾升高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对于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要规律治疗,维持体内激素平衡,以防止因激素失衡导致的钾代谢紊乱引发高钾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