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储备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血液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等相关。
1.铁摄入不足
长期饮食结构单一或偏食,如素食者未补充含铁食物(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或婴幼儿辅食添加过晚,均会导致铁摄入量低于每日需求(成人男性12mg/天,女性20mg/天)。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胃切除术后、乳糜泻、炎症性肠病)会减少胃酸分泌或破坏肠黏膜,影响铁的吸收;长期饮用浓茶、咖啡中的鞣酸也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吸收率。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原因,包括月经量过多(女性)、消化道溃疡/肿瘤(黑便或隐血阳性)、痔疮出血、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等,长期少量失血易被忽视。
若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和血清铁检测确诊。治疗期间应避免同时食用钙片、抗酸药(如奥美拉唑),以免抑制铁吸收;贫血纠正后仍需继续补铁3-6个月,以恢复铁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