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首次崴脚后韧带等结构未完全恢复致稳定性下降,儿童因生长发育且活动量大、老年人因关节退变更易再次扭伤;崴脚会影响本体感觉,致机体感知能力下降难及时调整姿势,康复后高风险运动或穿不合适鞋子会加大风险,不同性别无本质差异但生活方式有倾向,需从多方面综合采取措施降低再次扭伤风险尤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要针对性保护康复。
一、解剖及结构因素导致易再次扭伤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周围有韧带等结构维持稳定。首次崴脚时,韧带等软组织可能受损,即便损伤修复,韧带的强度、弹性及关节囊的紧张度等可能未完全恢复至伤前状态。例如研究发现,踝关节扭伤后,韧带的胶原纤维排列、力学性能等会发生改变,使得踝关节稳定性下降,当再次受到轻度外力作用时,就较易再次出现扭伤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首次崴脚后韧带等结构修复不完全,因其活动量较大等因素,再次扭伤风险相对更高;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首次崴脚后结构恢复更慢且稳定性更难维持,所以更易再次扭伤。
二、本体感觉功能障碍引发风险
崴脚会影响本体感觉感受器,本体感觉是机体感知自身关节位置、运动等的能力。伤后本体感觉功能出现障碍,机体对踝关节位置、运动的感知能力下降,无法及时精准调整姿势以避免扭伤。比如正常情况下能通过本体感觉快速纠正姿势避开危险,而崴脚后这种反馈缺失或减弱,增加了再次扭伤几率。在生活方式方面,若康复后仍进行高风险运动(如篮球、足球等需频繁急停急转的运动)或穿着不合适鞋子(如鞋底过滑、跟过高),会进一步干扰本体感觉的正常发挥,加大再次扭伤风险。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无本质差异,但生活方式选择上可能有不同倾向,比如男性可能更常参与高强度运动,女性若穿着不合适鞋子等也易受影响,需同等注意避免再次扭伤。
崴过一次脚后确实较易再次扭伤,需从结构修复、本体感觉恢复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多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来降低再次扭伤风险,尤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要针对性做好踝关节保护与康复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