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急性期需立即休息、48小时内冰敷、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初步处理后若疼痛肿胀不缓解等有骨折韧带损伤情况要就医行X线、MRI等检查,急性期过后逐步循序渐进康复锻炼,儿童需防骨骺损伤专业指导锻炼,老年人关注恢复及平衡能力训练结合物理治疗,基础疾病患者注意防感染加强创面观察护理。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Rest):立即停止引起脚踝扭伤的活动,避免受伤脚踝负重,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避免继续行走、跑步等运动。
2.冰敷(Ice):受伤后48小时内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可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与渗出,减轻肿胀和疼痛。需注意用毛巾等隔开冰袋与皮肤,避免冻伤。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踝进行加压包扎,压力适中,以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且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有助于减轻肿胀。
4.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如平卧时可在脚下垫枕头等。
二、伤情评估与就医指引
经过初步处理后,若疼痛、肿胀无缓解,或出现脚踝畸形、明显异常活动、不能负重等情况,需考虑可能存在骨折、韧带严重损伤等,应及时就医,通过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明确伤情。例如,X线可初步排查骨折,MRI能更清晰显示韧带、软组织损伤情况。
三、恢复期处理
急性期过后(通常48小时后),可逐步开始康复锻炼,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但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增强踝关节稳定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脚踝扭伤时,因骨骼发育未成熟,需格外谨慎。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骨骺损伤等情况,康复过程中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度锻炼,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脚踝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关注关节功能恢复及平衡能力训练,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过程中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物理治疗等辅助恢复。
基础疾病患者: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脚踝扭伤后要注意预防感染,因这类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可能较差,需加强创面观察与护理,必要时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