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运动让受伤脚踝休息、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隔毛巾冰敷患处、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适度加压包扎、将受伤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轻度扭伤经基础处理后1-2周逐步恢复需避剧烈活动,重度扭伤剧痛肿胀明显等可能韧带断裂需及时就医行影像检查并可能石膏固定或手术,儿童需谨慎处理遵RICE原则速就医,老年人恢复慢常合并骨质疏松需严行RICE原则且防二次损伤。
一、急性期基础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打球等运动,让受伤脚踝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负重,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应避免行走、跳跃等可能加重脚踝负担的动作。
2.冰敷:于扭伤后48小时内进行冰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可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与肿胀,缓解疼痛。需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垫毛巾以防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脚踝进行适度加压包扎,既有助于减轻肿胀,又不影响血液循环。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缠绕,保证松紧适宜。
4.抬高患肢:将受伤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如平卧时可在脚下垫枕头等使脚踝抬高。
二、损伤程度评估与后续处理
1.轻度扭伤:经急性期基础处理后,若肿胀、疼痛逐渐减轻,一般1~2周可逐步恢复。此阶段仍需避免剧烈活动,可循序渐进开展简单康复锻炼,如缓慢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但要避免过度负重。例如,可在疼痛耐受范围内,每天分多次进行小幅度的踝关节活动。
2.重度扭伤:若扭伤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甚至出现畸形、活动严重受限,可能存在韧带断裂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明确损伤状况,可能采取石膏固定、手术等治疗手段。例如,韧带完全断裂时可能需手术修复重建韧带。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脚踝扭伤后,家长需格外谨慎处理。避免错误操作如过度按摩等,应严格遵循RICE原则及时处理,并尽快就医检查。因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损伤恢复特点与成人不同,需专业评估以确保正确治疗,防止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脚踝扭伤后恢复相对缓慢,且常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处理时除严格执行RICE原则外,需密切关注恢复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警惕骨折延迟愈合等情况发生,同时需注意康复过程中避免摔倒等二次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