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扭伤后需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活动并制动、冷敷缓解肿胀、加压包扎与抬高患肢;随后进行医学评估与诊断,如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康复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需注意相应事项;长期管理与预防方面,康复期需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足部保暖,加强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选择合适鞋具、定期进行平衡训练,若肿胀持续或反复扭伤需复查MRI,运动员或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评估足踝功能。
一、紧急处理措施
1.立即停止活动并制动
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负重行走或运动,避免二次损伤。可使用弹性绷带或护具固定受伤部位,减少关节活动。对于疼痛剧烈或无法承重的情况,需借助拐杖或轮椅移动。
2.冷敷缓解肿胀
扭伤后48小时内应持续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可用冰袋或冷冻矿泉水包裹毛巾敷于患处,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渗出。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
3.加压包扎与抬高患肢
使用弹性绷带对肿胀区域进行适度加压包扎,以减少渗出和肿胀。包扎时需注意观察末端血运,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
二、医学评估与诊断
1.临床检查重点
需由专业医生评估肿胀范围、压痛部位及关节活动度。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感觉异常或活动障碍,需警惕血管或神经损伤。
2.影像学检查必要性
X线可排除骨折,MRI可清晰显示韧带、肌腱损伤程度。对于肿胀持续不消或活动受限的患者,建议48小时后行MRI检查以明确软组织损伤情况。
三、治疗与康复方案
1.药物治疗选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及炎症反应,需注意消化道溃疡等禁忌症。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可直接作用于患处,减少全身副作用。
2.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
急性期后(48小时后)可进行超声波、激光等理疗促进组织修复。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早期以踝关节活动度练习为主,后期增加肌力训练及平衡训练。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与青少年
骨骼生长板损伤风险较高,需特别关注肿胀部位是否涉及关节。若出现持续疼痛或行走异常,需立即行影像学检查。康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习惯性扭伤。
2.老年人及合并症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感染风险,注意监测血糖水平。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增加,需及时行X线检查。高血压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监测血压变化。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非甾体抗炎药在妊娠晚期可能增加胎儿风险,建议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哺乳期女性使用外用药物需注意药物经皮吸收后对婴儿的影响。
五、长期管理与预防
1.康复期注意事项
肿胀消退后仍需避免剧烈运动2~3周,佩戴护踝可提供额外支撑。康复期间需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恢复。
2.预防再次扭伤
加强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如单腿站立、弹力带抗阻训练等。运动时选择合适鞋具,避免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既往有扭伤史者建议定期进行平衡训练。
3.定期随访与评估
若肿胀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反复扭伤,需复查MRI评估韧带修复情况。运动员或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足踝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