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以眼压急剧升高等为特征的眼科急症,发病机制与眼球解剖结构异常及瞳孔阻滞有关。其高危人群包括解剖结构异常者、40岁以上人群等,情绪激动、暗室停留等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典型症状有突发眼痛等,体征检查可见眼压显著升高等,可通过眼压测量等辅助检查明确。治疗原则为降低眼压,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与长期管理需进行高危人群筛查、调整生活方式及定期随访。发作时医护人员要给予人文关怀与患者教育,通过早期识别高危因素等可显著降低致盲率,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护残余视功能。
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Angle-ClosureGlaucoma,AACG)是一种以眼压急剧升高、角膜水肿、瞳孔散大及前房角关闭为特征的眼科急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眼球解剖结构异常(如前房浅、房角狭窄)及瞳孔阻滞有关。当瞳孔散大时,虹膜根部堆积于房角,阻碍房水外流,导致眼压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急剧升高,可能引发视神经不可逆损伤。
二、高危人群与诱发因素
1.解剖结构异常:前房角狭窄、眼轴短、晶体厚(如远视眼患者)是主要解剖风险因素。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3倍,可能与女性眼眶结构更易发生瞳孔阻滞相关。
2.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60~70岁为高峰期。年龄增长导致晶状体膨胀,进一步挤压前房角空间。
3.生活方式与诱发因素:情绪激动、暗室停留(如看电影)、局部或全身使用散瞳药物(如阿托品)、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等可能诱发急性发作。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突发眼痛、头痛、恶心呕吐(易误诊为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视力急剧下降(数小时内可降至光感)。
2.体征检查:
眼压显著升高(通常>40mmHg,正常范围10~21mmHg);
角膜水肿(雾状混浊);
前房浅、房角关闭;
瞳孔中度散大且对光反射迟钝。
3.辅助检查:眼压测量、前房角镜检查、UBM(超声生物显微镜)可明确房角关闭程度及解剖结构异常。
四、治疗原则与紧急干预
1.降低眼压:
药物治疗:局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碳酸酐酶抑制剂(如布林佐胺)、高渗剂(如甘露醇静脉滴注)等。
激光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可解除瞳孔阻滞,重建房水外流通路。
2.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行小梁切除术等滤过性手术。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治疗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避免高渗状态加重角膜水肿;
妊娠期女性慎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1.高危人群筛查:建议40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或远视眼患者定期眼科检查(眼压、前房角、视野)。
2.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时间暗室停留,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时保持充足照明;
谨慎使用散瞳药物,需在眼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控制情绪波动,保持规律作息。
3.定期随访:已确诊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眼压、视野及视神经OCT,及时发现病情进展。
六、人文关怀与患者教育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患者可能因剧烈疼痛和视力丧失产生焦虑情绪。医护人员需耐心解释病情,强调及时治疗的必要性。对老年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诊,避免因行动不便延误治疗。长期管理中,鼓励患者建立疾病日志,记录眼压波动及用药反应,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早期识别高危因素、规范治疗及长期随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致盲率可显著降低。患者需充分理解疾病的不可逆性,积极配合治疗以保护残余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