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处理及康复指南涵盖急性期、亚急性期处理,药物治疗与辅助措施,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长期随访与康复评估,生活方式调整及并发症预防等内容。急性期需制动固定、冷敷、抬高患肢;亚急性期可热敷理疗、适度加压包扎、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药物及中药外敷;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各有注意事项;长期随访需影像学复查、功能评估及预防再损伤;生活方式上需调整饮食、运动及控制体重;并发症预防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预防。
一、急性期处理(损伤后24~48小时)
1.制动与固定
立即停止活动,使用弹性绷带或护具固定受伤部位,避免二次损伤。对于严重肿胀或无法承重的情况,建议使用支具或石膏临时固定,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固定方式。
2.冷敷疗法
损伤后24小时内持续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可使用冰袋或冷敷包,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冷敷可抑制血管扩张,减少渗出和炎症反应。
3.抬高患肢
将受伤脚部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建议平卧时在足下垫枕头,保持抬高状态,减少肿胀持续时间。
二、亚急性期处理(损伤后48小时~2周)
1.热敷与理疗
损伤48小时后,若肿胀缓解且无开放性伤口,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每次热敷20分钟,每日2~3次。物理治疗如超声波、低频电刺激可加速组织修复,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2.适度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进行适度加压,减少组织液渗出。包扎时需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颜色及温度。
3.功能康复训练
在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如主动屈伸、内外翻练习。可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
三、药物治疗与辅助措施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疼痛明显时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需注意胃肠道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2.外用药物
可选用含双氯芬酸二乙胺盐或酮洛芬的凝胶,局部涂抹缓解疼痛,需避免接触黏膜及破损皮肤。
3.中药外敷
临床研究显示,含三七、冰片等成分的中药贴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需注意过敏反应,孕妇及皮肤破损者禁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需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若疼痛持续或肿胀加重,建议行X线检查。合并糖尿病者需加强足部护理,预防感染。
2.儿童
避免使用弹性绷带过紧,影响肢体远端血运。若出现哭闹加剧或拒绝活动,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可能。
3.孕妇
禁用含麝香、冰片等成分的中药贴剂,非甾体抗炎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妊娠晚期禁用。
五、长期随访与康复评估
1.影像学复查
若疼痛持续2周以上或肿胀反复,建议行MRI检查明确韧带损伤程度。
2.功能评估
康复期需定期评估踝关节稳定性,可通过单腿站立试验、前抽屉试验等检查。
3.预防再损伤
康复后建议穿戴护踝或高帮运动鞋,进行平衡训练及本体感觉训练,降低复发风险。
六、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建议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促进组织修复。合并水肿者可适量摄入冬瓜、薏米等利尿食物。
2.运动管理
康复期间避免跑步、跳跃等高冲击运动,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负荷有氧运动。
3.体重控制
超重者需通过饮食及运动控制体重,减轻下肢负担,降低复发风险。
七、并发症预防
1.感染预防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自行挤压肿胀部位。若出现局部红肿、发热或渗液,需及时就医。
2.深静脉血栓(DVT)预防
长期制动者需定期活动足趾,进行踝泵运动。高龄、肥胖或既往血栓病史者,建议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3.关节僵硬预防
康复期需坚持每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长时间固定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