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急性炎症反应疾病,通常伴随心包积液或摩擦音,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典型症状为胸痛,特征性体征为心包摩擦音,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及心包穿刺。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心脏压塞需紧急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免疫抑制患者需注意个性化治疗。预后取决于病因及是否及时治疗,多数病毒性心包炎预后良好,建议定期复查。生活方式上,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易消化,戒烟限酒,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通过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获良好预后。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心包炎是指心包膜(心脏外层的双层纤维囊)发生急性炎症反应的疾病,通常伴随心包积液或摩擦音。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
1.感染性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真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其中病毒感染约占急性心包炎的80%~90%。
2.非感染性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肿瘤(肺癌、乳腺癌转移)、尿毒症、急性心肌梗死后的Dressler综合征,以及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如心脏手术、心导管术)。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锐痛或刺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左肩或背部。疼痛与呼吸、体位改变相关,如前倾坐位时减轻,仰卧位时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心悸等症状。
2.体征: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的特征性体征,呈抓刮样高调音,多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深吸气或前倾坐位时更明显。若心包积液量较大,可出现心音低弱、遥远,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脏压塞表现。
3.辅助检查:
心电图: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PR段压低,无病理性Q波。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评估积液量及心脏压塞征象。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常增高。
心包穿刺:若怀疑感染性或肿瘤性心包炎,可行心包穿刺抽取积液进行细菌培养、细胞学检查等。
三、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结核性心包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肿瘤性心包炎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化疗或放疗。
2.对症治疗:
疼痛管理: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是急性心包炎疼痛的一线治疗药物,可缓解胸痛及炎症反应。若疼痛严重或对非甾体抗炎药反应不佳,可考虑使用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心脏压塞处理:若出现心脏压塞征象(如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心音低弱),需紧急行心包穿刺引流,以缓解心脏受压,改善血流动力学。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下降,急性心包炎易合并感染或心脏压塞,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病毒感染是儿童急性心包炎的主要病因,需注意与川崎病、心肌炎等鉴别。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避免过度使用糖皮质激素。
3.孕妇:若发生急性心包炎,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非甾体抗炎药在妊娠晚期可能增加胎儿动脉导管早闭风险,需谨慎使用。
4.免疫抑制患者: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如结核、真菌)导致的心包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及免疫支持。
五、预后与随访
急性心包炎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及是否及时治疗。多数病毒性心包炎预后良好,症状可在数周至数月内缓解。若为结核性、肿瘤性或复发性心包炎,预后较差,需长期随访。建议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炎症指标,以监测心包恢复情况及早期发现并发症(如缩窄性心包炎)。
六、生活方式调整
1.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导致心脏压塞加重。
3.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以降低心包炎复发风险。
急性心包炎是一种需及时诊断与治疗的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通过规范的病因治疗、对症支持及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