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各种栓子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动脉致血管急性闭塞引发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心源性(如房颤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及来源不明性,病理生理为栓子阻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等改变,临床表现发病急骤有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依据症状结合基础病史及头颅CT/MRI,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预后与栓子等相关,预防需管理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注意。
一、定义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引发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一)心源性
是最常见病因,约半数以上脑栓塞由心源性栓子引起,如心房颤动(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首要病因,心房内异常血流易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内膜炎等。
(二)非心源性
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壁斑块破裂,斑块物质成为栓子)、脂肪栓塞(如长骨骨折时脂肪滴进入血流)、空气栓塞(如潜水员病、人工气胸等导致空气进入血管)、癌栓(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等。
(三)来源不明性
约30%脑栓塞患者虽经详细检查仍无法明确栓子来源。
三、病理生理
栓子阻塞脑血管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若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可致脑梗死。缺血区血管通透性逐渐增加,后期出现脑水肿、软化、坏死等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多数患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失语(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异常)、偏盲(一侧视野缺失)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癫痫发作等。
五、诊断
依据突然出现的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合存在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史,头颅CT或MRI检查是重要诊断手段。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对早期脑梗死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变。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调控血压、血糖等,如血压过高需谨慎降压,血糖异常者需调整血糖水平。
(二)溶栓治疗
符合溶栓指征时可选用溶栓药物,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抗血小板聚集
常用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四)抗凝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需抗凝治疗,但需权衡出血风险,评估患者出血与血栓风险比后决定是否应用。
(五)神经保护治疗
通过药物等手段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损伤。
七、预后
预后与栓子大小、部位、数量及基础疾病等相关。一般而言,栓子较小、部位非关键区域、基础疾病控制良好者预后相对较好;反之,若栓子大、部位关键或基础疾病严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等。
八、预防
(一)基础疾病管理
积极治疗心房颤动(如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心源性疾病;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
(二)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保持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基础疾病多,需更密切监测并积极干预;心房颤动的老年女性抗凝治疗时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要注重生活方式的长期规范管理,降低脑栓塞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