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的症状主要有月经周期异常、月经量异常、小腹不适、畏寒怕冷等,治疗方法有生活方式调整、艾灸、中药熏蒸、药物治疗等。
一.症状
1.月经周期异常
宫寒可能导致月经周期延后,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延后超过7天甚至更久,且经色暗,有血块。这是因为寒邪凝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使得经血排出受阻,进而影响月经周期的正常节律。
2.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可能偏少,由于宫寒使子宫气血不足,无法充分充盈血海,导致经量减少。但也有部分人可能出现月经量时多时少的不规律情况,这与宫寒导致气血紊乱有关。
3.小腹不适
小腹冷痛,尤其是在经期前后或经期时更为明显,得热则缓解。这是因为寒邪侵袭胞宫,使子宫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遇热后气血得以暂时疏通,疼痛减轻。部分女性还可能伴有小腹坠胀感,是由于宫寒引起气血瘀滞,子宫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小腹有坠胀的感觉。
4.畏寒怕冷
手脚冰凉,尤其在冬季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宫寒导致阳气不足,机体的温煦功能减弱,四肢末梢得不到充足的阳气温养。同时,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这是因为肾与子宫关系密切,宫寒常累及肾阳,导致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腰膝,出现腰膝酸软的症状。
二.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苦瓜等,这些食物容易加重宫寒症状。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桂圆、核桃、羊肉、胡萝卜等。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核桃可补肾温肺、润肠通便,羊肉性温,有温补气血、暖中祛寒的作用,胡萝卜能健脾和胃、清热解毒。
注意腹部、腰部、脚部的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或经期。腹部保暖可以使用暖水袋等,腰部注意添加衣物,脚部要穿暖和的鞋子,避免受寒。因为寒冷刺激会加重宫寒,而保暖有助于保持子宫的温暖环境,促进气血运行。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等。慢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瑜伽中的一些体式,如瑜伽拜日式等,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对改善宫寒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2.艾灸
可选取关元、气海、子宫、命门等穴位进行艾灸。关元是人体强壮要穴,气海能补气,子宫穴专门针对妇科病症,命门可温补肾阳。通过艾灸这些穴位,利用温热的刺激,起到温经散寒、暖宫散寒的作用。
3.中药熏蒸
遵医嘱采用具有温经散寒、暖宫作用的中药进行熏蒸,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作用于胞宫。常用的中药有艾叶、小茴香、川芎等,通过熏蒸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改善宫寒引起的气血不畅、寒凝胞宫等问题。
4.药物治疗
可根据具体病情遵医嘱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艾附暖宫丸、桂枝茯苓丸等,具有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的作用,常用于子宫虚寒、月经量少、后错、经期腹痛等宫寒相关症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