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因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严重减退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引发,病因有心肌病变、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包填塞,发病机制是泵血障碍致心输出量锐减引发微循环等问题,临床表现有循环系统及脏器灌注不足表现,诊断依据含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针对病因处理,特殊人群老年需综合评估各脏器功能,儿童需考虑生理特点选适配支持措施。
心肌病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大面积坏死使泵血功能骤降;重症心肌炎也可破坏心肌结构与功能,影响心脏射血。
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可致心脏有效收缩与舒张功能丧失,瞬间引发心输出量锐减。
心脏瓣膜病:严重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使心脏负荷过重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影响泵血能力。
心包填塞:心包内大量积液快速积聚,压迫心脏,限制心脏舒张与充盈,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发病机制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锐减,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进而引发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各器官功能受损,如肾脏灌注不足出现尿量减少,脑灌注不足引起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
循环系统:收缩压低于90mmHg且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以上,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
脏器灌注不足: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30ml),脑灌注不足可致意识障碍。诊断依据
病史:有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相关基础疾病史。
症状体征:符合上述循环与脏器灌注不足的表现。
辅助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升高提示心肌受损;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结构与泵血功能异常等。治疗原则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节血管张力与血压,必要时采用机械循环支持,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心脏泵血,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替代心肺功能。
针对病因处理:如急性心肌梗死需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严重心律失常需纠正心律失常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各脏器功能状态,谨慎调整药物与治疗方案,避免加重其他器官负担。
儿童患者:心源性休克相对少见,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处理需充分考虑儿童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心肺功能影响小、更适配的支持措施,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