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与肾衰竭关系不同,中医肾虚与西医肾衰竭内涵判定标准异,肾虚非直接致肾衰竭根本因,慢性肾脏病患者需关注病情进展预防肾衰竭,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健康生活方式对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降低肾衰竭风险重要。
肾虚是中医的一个概念,它涵盖了肾脏精气阴阳不足等多种情况。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等。但中医的“肾虚”和西医的肾衰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判定标准。
西医角度下的肾衰竭
西医的肾衰竭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是由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等)、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等)引起;慢性肾衰竭则常是由慢性肾脏病逐渐发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疾病,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肾虚并非直接导致肾衰竭的根本原因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肾虚本身并不是导致肾衰竭的直接病因。中医的肾虚概念更多是基于整体功能状态的一种描述,和西医所指的肾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不过,一些慢性肾脏病患者可能会有中医所说的肾虚表现,但这只是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表现,而不是引发肾衰竭的根源性因素。然而,某些慢性肾脏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持续进展,可能会出现中医肾虚相关的症状加重等情况,但这是慢性肾脏病自身进展的结果,而非肾虚直接导致肾衰竭。
慢性肾脏病患者需关注病情进展预防肾衰竭
对于本身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无论是否有中医所说的肾虚表现,都需要密切关注病情。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规律监测尿蛋白等指标,因为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进而增加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高血压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肾脏血管的损害,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儿童如果有先天性肾脏疾病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诊治,定期检查肾功能;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有一定减退,更要注意保护肾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也要注意肾脏的保护,因为特殊生理状态可能会影响肾脏的负担。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哪个人群都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控制蛋白质、盐的摄入;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等,这些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