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致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的综合征,成人急性失血量超全身血容量20%(约800-1200ml)可能引发,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时期、有特定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者失血性休克出血量阈值有差异,怀疑失血应监测生命体征综合判断并及时救治。
一、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及出血量评估
失血性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的综合征。一般来说,成人急性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约800-1200ml)时,就可能引起失血性休克。但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基础病史的个体,失血性休克的出血量阈值会有所差异。
(一)年龄因素的影响
1.儿童:儿童的血容量占体重的比例与成人不同,婴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幼儿约占体重的8%-10%。儿童急性失血量达到全身血容量的15%-20%时,就较易出现失血性休克。例如,一个体重10kg的婴儿,全身血容量约为800ml,当急性失血量达到120-160ml时,就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这是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相同比例的血容量丢失,其生理功能的耐受程度低于成人。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其心血管系统的代偿功能下降。老年人全身血容量相对减少,且机体对失血的代偿反应不如年轻人灵敏。一般认为,老年人急性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15%时,就更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二)性别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性别对失血性休克出血量阈值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血容量会增加,一般妊娠期血容量可增加30%-45%,此时失血性休克的出血量阈值会相应提高;而在非妊娠期,性别因素对失血性休克出血量阈值的影响与男性无显著差异。
(三)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的影响
1.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血管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其机体对失血的耐受能力可能降低。例如,长期吸烟的人血管弹性可能下降,当发生失血时,血管的收缩等代偿功能可能不如不吸烟的人,所以相对较少的失血量就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
2.基础病史: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其心脏的泵血功能本身就存在问题,对血容量减少的耐受能力较差。即使失血量未达到一般人群引发失血性休克的阈值,也可能较早出现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又如患有慢性贫血的患者,其机体已适应了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容量状态,当发生急性失血时,更容易因血容量急剧减少而陷入失血性休克。
当怀疑有失血情况时,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发生失血性休克以及出血量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