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窄性心包炎是因心包慢性炎症致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使心脏舒缩受限、心功能减退、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结核性、化脓性、真菌性)、非感染性因素(肿瘤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射性损伤、创伤性)及原因不明性。
结核性:是缩窄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病因。在发展中国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引发缩窄性心包炎的主要原因。结核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侵犯心包,引起心包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心包逐渐增厚、粘连,最终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例如,有研究显示在一些结核病高发地区,相当比例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有结核病史或体内存在结核感染病灶。
化脓性: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脓胸或纵隔感染等蔓延至心包,引起急性化脓性心包炎,若治疗不彻底,炎症迁延不愈可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比如患者因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脓胸,感染蔓延至心包,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逐步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真菌性:罕见,如组织胞浆菌、放线菌等感染心包,也可导致缩窄性心包炎。一般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真菌的侵袭,进而引发心包的炎症病变并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非感染性因素
肿瘤性:原发性或继发性心包肿瘤均可累及心包,如间皮瘤、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心包。肿瘤细胞在心包内生长、浸润,刺激心包膜,引起心包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心包缩窄。例如肺癌晚期,肿瘤细胞可通过血行转移等方式到达心包,引发心包的病变,逐渐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包时,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心包组织,引起心包的炎症,长期的炎症过程可导致心包粘连、增厚,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损伤心包组织,引发心包炎,若病情反复,就可能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放射性损伤: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心包受到照射,引起放射性心包炎,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例如乳腺癌患者接受胸部放疗后,有一定概率出现放射性心包炎,进而逐渐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创伤性:胸部外伤、心脏手术等导致心包损伤,血液、异物等刺激心包,引起炎症反应,炎症修复过程中导致心包粘连、增厚,形成缩窄性心包炎。比如心脏手术后,心包受到手术操作的影响,出现炎症反应,若修复过程异常,就可能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原因不明性:部分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经过详细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缩窄性心包炎。这类患者的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隐匿性感染等多种尚未明确的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