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因人体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致进食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成因分原发性、继发性、发育性,典型症状为进食含乳糖食物后特定时间出现相关消化道症状,检测方法有氢呼气试验、乳糖耐受试验、粪便乳糖测定,饮食管理要避免高乳糖食物、补充乳糖酶制剂,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肠道疾病患者各有对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因人体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致使乳糖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一种状态。
二、成因分类
1.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多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常见于婴幼儿群体,与遗传因素相关,其乳糖酶基因表达存在异常。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由肠道疾病(如肠炎、乳糜泻等)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引发,疾病康复后部分可恢复,但也可能转为持续性乳糖不耐受。
3.发育性乳糖不耐受:早产儿等因肠道发育未完善,乳糖酶分泌不足,随生长发育多数可逐渐改善。
三、典型症状
进食含乳糖食物后0.5~2小时内,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粪便多为黄色稀便,含泡沫和酸臭味)、排气增多等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乳糖摄入量相关。
四、检测方法
1.氢呼气试验:口服一定量乳糖后,检测呼气中氢气浓度变化。若氢气浓度升高,提示乳糖未被充分消化吸收,存在乳糖不耐受,该方法有科学研究验证其准确性。
2.乳糖耐受试验:通过检测空腹及饮用乳糖溶液后血糖变化判断,若血糖升高不明显则提示乳糖不耐受,但准确性相对氢呼气试验稍低。
3.粪便乳糖测定:检测粪便中乳糖含量,若含量升高提示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饮食管理
1.避免高乳糖食物:如牛奶、奶酪、奶油、含乳糖的烘焙食品等,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如无乳糖牛奶、舒化奶等。
2.补充乳糖酶制剂: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前服用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乳糖,有临床研究证实其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婴幼儿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保障营养摄入,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婴幼儿需在治疗肠道疾病基础上,根据病情调整饮食。
2.老年人:老年人乳糖不耐受时要注重营养均衡,通过豆类、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钙、蛋白质等营养素,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导致营养缺乏。
3.肠道疾病患者:继发乳糖不耐受的肠道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需逐步评估乳糖耐受情况,从少量含乳糖食物开始尝试,观察反应后再调整饮食,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