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腰痛,不同类型腰椎病引发腰痛特点各异,中老年人等易患;下肢放射性疼痛,由腰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加剧;下肢麻木,与神经受压有关,麻木部位与受压神经根相关;间歇性跛行,多见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症状需休息;肌肉力量下降,神经根受压严重时可出现,不同人群情况不同;大小便失禁或功能障碍,较严重,多见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老年人等易发生且有相关病史者风险更高。
下肢放射性疼痛
当腰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相应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酸痛、刺痛或电击样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不同年龄段人群下肢放射性疼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若出现此类症状需警惕先天性腰椎发育异常等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姿势等可能诱发;有腰椎病史的人群更易再次出现该症状。
下肢麻木
腰椎病患者常伴有下肢麻木感,多与神经受压有关。麻木部位与受压神经根相关,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累及腰4-5神经根时,可出现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累及腰5-骶1神经根时,可出现小腿后侧及足底麻木。麻木程度可轻可重,有的仅为轻微感觉异常,有的则感觉明显减退。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神经退变等因素,麻木可能更易出现且恢复相对较慢;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可能加重麻木感;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若合并腰椎病,下肢麻木可能更为复杂。
间歇性跛行
多见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这是因为腰椎管狭窄导致椎管内空间减小,行走时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加重,从而出现间歇性跛行。不同年龄人群间歇性跛行的表现类似,但老年人由于合并其他血管或神经退变疾病,可能影响跛行的程度和恢复;生活方式中运动量的变化会影响间歇性跛行的发作频率;有腰椎手术史等的患者可能因椎管瘢痕形成等原因导致间歇性跛行复发。
肌肉力量下降
腰椎病患者若神经根受压严重,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下降。表现为抬腿困难、足背伸或跖屈无力等,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和站立。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神经受压导致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受损,肌肉力量逐渐减弱。儿童出现肌肉力量下降需排查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等情况;中青年人群可能因急性腰椎损伤等导致;老年人肌肉力量本身有所减退,合并腰椎病后肌肉力量下降可能更明显,且恢复相对困难。
大小便失禁或功能障碍
这是腰椎病较严重的症状,多见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由于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组织严重压迫马尾神经,导致马尾神经功能受损,出现大小便失禁、排尿困难、肛门周围感觉减退等症状。该情况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长期腰椎退变等因素导致马尾神经受压;有腰椎外伤史或腰椎手术史等的患者发生马尾神经受压的风险更高,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