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因人体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乳糖引发消化道不适,发病机制是未消化乳糖进大肠被细菌发酵产气体酸性物质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症状,症状是进食含乳糖食物后特定时间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等,分类有原发性(与遗传等有关)、继发性(由肠道疾病致暂时性缺乏)、发育性(婴儿期因肠道发育未成熟),诊断靠氢呼气试验和乳糖耐量试验,处理是减少乳糖摄入或补充乳糖酶,特殊人群如婴儿要选合适代乳品等、老年人靠其他食物补钙等、肠道疾病史人群康复期调整乳糖摄入需逐步进行。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人体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乳糖的一种状况。乳糖酶能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吸收,当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时,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在肠道内未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
二、发病机制
乳糖酶是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酶,其作用是分解乳糖为可吸收的单糖。当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时,摄入的乳糖无法在小肠内正常分解,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三、症状表现
进食含乳糖食物后0.5-2小时内可出现症状,主要包括腹部不适,如腹胀、肠痉挛性疼痛;还可能伴有腹泻,大便多为黄色稀便,有时带泡沫,部分人可能同时出现恶心等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与摄入乳糖量相关,摄入越多,症状可能越明显。
四、分类
(一)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多因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所致,婴儿期即可发病,母乳喂养儿也可能出现,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人群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可能逐渐降低,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明显症状。
(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常由肠道疾病引起,如肠炎、腹泻等,肠道炎症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原发病治愈后,乳糖酶活性多可逐渐恢复。
(三)发育性乳糖不耐受
常见于婴儿生长期,因婴儿肠道发育尚未成熟,乳糖酶活性相对较低,随年龄增长,部分婴儿乳糖酶活性可逐渐提高,症状可能缓解。
五、诊断方法
(一)氢呼气试验
检测呼气中氢的含量,若摄入乳糖后呼气氢浓度升高,提示乳糖吸收不良,可辅助诊断乳糖不耐受。
(二)乳糖耐量试验
通过检测空腹及饮用乳糖溶液后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若血糖升高不明显,提示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
六、处理方式
(一)减少乳糖摄入
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如无乳糖牛奶、酸奶(部分乳酸菌可分解乳糖)、乳糖酶处理后的奶制品等,避免食用全脂牛奶、奶酪等富含乳糖的食物。
(二)补充乳糖酶
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前补充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乳糖。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
婴儿发生乳糖不耐受时,需选择合适的代乳品,如无乳糖配方奶等,确保营养摄入,同时要关注婴儿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体重、身高增长等指标。
(二)老年人
老年人乳糖不耐受时,要注意通过其他食物补充钙等营养成分,如绿叶蔬菜、豆制品等,同时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奶制品替代普通乳制品,保障营养均衡,且要留意因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钙吸收对骨骼健康的潜在影响。
(三)肠道疾病史人群
有肠道疾病史者在肠道疾病康复期,调整乳糖摄入需逐步进行,从少量开始尝试,观察身体反应,防止因乳糖摄入突然变化诱发消化道不适症状,若出现明显不适需及时调整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