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分泌少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牛乳中乳糖致非感染性腹泻,有消化系统及其他伴随症状,发生原因包括先天性和继发性,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等,处理可减少乳糖摄入、补充乳糖酶,预防可从母乳喂养婴儿、有家族史人群及儿童成人饮食等方面着手,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饮食及健康影响。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
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多为黄色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中常含有泡沫和奶瓣。例如,一些婴儿乳糖不耐受时,可能每天腹泻次数较多,粪便性状较稀。这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
腹胀:肠道内未消化的乳糖发酵会产生气体,积聚在肠道内引起腹胀。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会出现腹部膨隆的表现,较大的儿童可能会自诉腹部胀满不适。
腹痛:部分乳糖不耐受者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或绞痛等。这是由于肠道蠕动紊乱以及气体刺激肠道神经等多种因素导致。
2.其他伴随症状
呕吐:少数乳糖不耐受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症状,尤其是婴儿,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这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通过呕吐排出。
哭闹不安:婴儿乳糖不耐受时,往往会出现哭闹不安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腹部不适、腹痛等多种原因引起,通过哭闹来表达身体的不适。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和成人在乳糖不耐受时,腹泻、腹胀等症状可能与婴儿相似,但在腹痛的程度和表现上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乳糖饮食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对于有乳糖不耐受病史的人群,再次摄入含乳糖的食物时,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三、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从出生后就可能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肠炎等,会损伤小肠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影响了乳糖酶的正常分泌和功能。
其他肠道疾病:如乳糜泻、小肠手术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乳糖酶缺乏,引起乳糖不耐受。乳糜泻患者的小肠黏膜受到损伤,影响了乳糖酶的产生和作用;小肠手术可能会破坏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乳糖酶分泌不足。
四、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检测呼气中的氢含量。如果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呼气中氢含量升高,则提示乳糖不耐受。这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分解,产生氢气,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检测氢气含量可以反映乳糖的消化吸收情况。
2.乳糖耐受试验: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定期检测血糖。如果血糖升高不明显,提示乳糖不耐受。因为乳糖被消化吸收后会使血糖升高,乳糖不耐受者由于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血糖升高不显著。
3.粪便酸性检测:检测粪便的酸碱度等指标,乳糖不耐受者的粪便由于乳糖发酵产生酸性物质,粪便pH值降低等,可辅助诊断乳糖不耐受。
五、乳糖不耐受的处理与预防
1.处理方法
减少乳糖摄入: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如母乳、牛乳、含乳糖的奶制品等。可以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的食品,如无乳糖奶粉等。对于婴儿,可以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粉;对于儿童和成人,可以选择无乳糖牛奶、乳糖酶分解后的牛奶等。
补充乳糖酶:在进食含乳糖的食物时,补充乳糖酶,帮助消化乳糖。例如,在喝牛奶前服用乳糖酶制剂,可使牛奶中的乳糖被分解,从而减轻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2.预防措施
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在饮食中应注意控制乳糖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含乳糖的食物,以减少婴儿通过母乳摄入过多乳糖的机会。
对于有乳糖不耐受家族史的人群:在婴儿期可以考虑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降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儿童和成人在饮食中:逐渐增加含乳糖食物的摄入,同时观察自身反应,或者在食用含乳糖食物时搭配乳糖酶制剂,可逐渐适应一定量的乳糖摄入。
特殊人群方面,婴儿是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由于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一旦出现乳糖不耐受,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奶粉等。对于有乳糖不耐受的孕妇,在孕期的饮食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多摄入乳糖,以减少对自身和胎儿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老年人如果出现乳糖不耐受,在饮食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引起消化系统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