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因人体缺乏足够乳糖酶致摄入乳糖难完全消化分解,进食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胀等消化道不适,发病机制分与遗传相关随年龄生理性降低的原发性和由肠道疾病等致酶受损的继发性,临床表现为进食含乳糖食物后特定时间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等,诊断靠乳糖氢呼气试验、粪便乳糖测定、乳糖耐受试验,处理是饮食避免乳糖摄入选低无乳糖食品,婴幼儿用含乳糖酶配方奶,成人选替代食品,肠道疾病继发的要治原发病且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人体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将摄入的乳糖完全消化分解,进而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一种状况。
二、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常见于成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呈生理性降低,导致对乳糖的消化能力减弱。
(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常由肠道疾病(如肠炎、乳糜泻等)、药物影响、肠道手术等因素致使肠道乳糖酶受损,从而出现乳糖消化障碍。
三、临床表现
进食含乳糖食物后0.5~2小时内出现腹部不适,包括腹胀、肠痉挛性疼痛,继而发生腹泻,大便多呈黄色或绿色稀便,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乳糖氢呼气试验
检测摄入乳糖后呼气中氢浓度变化,若氢浓度升高则提示乳糖不耐受。
(二)粪便乳糖测定
通过检测粪便中乳糖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
(三)乳糖耐受试验
口服一定量乳糖后,监测血糖变化等指标来辅助诊断。
五、处理方式
(一)饮食调整
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以减少乳糖摄入。
(二)特殊食品选择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时,可选用含乳糖酶的配方奶;成人可考虑食用酸奶(部分乳糖已被分解)等替代食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需选用合适的乳糖酶配方奶,因乳糖不耐受若未得到有效处理可能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要确保其营养摄入满足生长需求。
(二)成人
应留意饮食中乳糖的摄入情况,通过选择替代食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若为肠道疾病导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来改善乳糖不耐受状况,且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避免随意使用不恰当药物加重身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