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因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致摄入乳糖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引发消化道不适的代谢病,摄入后未分解乳糖进结肠被细菌发酵致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分为原发、继发、先天类型,可通过氢呼气试验等诊断,处理是限制乳糖摄入或补充酶制剂,婴幼儿需选无乳糖配方奶保证营养,成人避含乳糖食物补其他营养,肠道疾病史人群先治原发病再调乳糖摄入。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症是因人体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致使摄入的乳糖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引发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代谢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人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需经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当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时,未被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三、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泻多为黄色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
四、类型
1.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婴幼儿随年龄增长可能逐渐缓解,成人中也较为常见,是最常见的类型。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由肠道疾病(如肠炎、腹泻等)损伤小肠黏膜,导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引起,原发病治愈后,乳糖不耐受症状可能改善。
3.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极为罕见,因基因缺陷导致乳糖酶完全缺乏,患儿自出生后摄入乳糖即出现严重症状。
五、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检测受试者摄入乳糖后呼气中氢气含量,若含量升高提示乳糖吸收不良。
2.乳糖耐量试验:通过检测受试者饮用一定量乳糖溶液前后的血糖变化,判断乳糖消化情况。
3.粪便酸度检测:检测粪便酸度,乳糖不耐受时因乳糖发酵可使粪便酸度升高。
六、处理方式
主要是限制乳糖摄入,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如无乳糖牛奶、乳糖酶处理后的奶制品等。也可补充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乳糖,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需选择合适的无乳糖配方奶,保证营养摄入,同时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家长要注意选择符合婴幼儿营养需求的代乳品,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影响生长。
成人:饮食中需避免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日常饮食中可通过摄入豆制品、蛋类、肉类等其他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来补充营养,同时注意保持饮食均衡,必要时可在医生建议下补充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
有肠道疾病史人群:若因肠道疾病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需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待肠道黏膜修复后,再逐步调整乳糖摄入,避免加重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