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指子宫低体温状态或微循环障碍,核心症状包括下腹冷感、经期疼痛等,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常规检查含基础体温监测、经阴道超声、性激素六项检测、宫腔镜检查,特殊人群如备孕、更年期、肥胖者有不同检查注意点,检查结果有不同临床意义,检查前要做好准备,同时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相鉴别。
一、宫寒的医学定义与核心症状
宫寒并非中医标准术语,现代医学将其定义为“子宫低体温状态”或“子宫微循环障碍”,核心症状包括下腹冷感、经期疼痛加剧、经血色暗有块、性欲减退及受孕困难。研究显示,子宫温度每降低1℃,胚胎着床率可能下降30%~40%,提示宫寒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二、宫寒的常规检查项目
1.基础体温监测:需连续测量3个月经周期,每日晨起静息状态下舌下测温,记录基础体温曲线。若双相体温周期中高温相持续时间<11天或温差<0.3℃,提示黄体功能不足,可能与宫寒相关。
2.经阴道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正常育龄女性RI应<0.8,PI应<2.0,若数值异常升高,提示子宫血流灌注不足。
3.性激素六项检测:需在月经周期第2~5天采血,重点分析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水平。若FSH/LH比值>2或E2<50pg/mL,可能反映卵巢功能减退,间接提示宫寒风险。
4.宫腔镜检查:适用于反复流产或不孕患者,可直观观察子宫内膜形态。研究显示,宫寒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评分(ERS)较正常人群降低15%~20%,表现为腺体发育不良或血管生成减少。
三、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1.备孕女性:需在孕前3~6个月完成检查,重点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若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度<7mm,建议暂缓备孕,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子宫环境。
2.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水平波动,需结合抗缪勒管激素(AMH)检测评估卵巢储备功能。AMH<1.1ng/mL提示卵巢功能衰退,需警惕宫寒加重风险。
3.肥胖人群:BMI>28者需加测空腹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宫寒。研究显示,PCOS患者宫寒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2.3倍。
四、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1.基础体温异常:提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需结合性激素检测排除多囊卵巢或高泌乳素血症。
2.子宫动脉血流异常:RI>0.8或PI>2.0者,妊娠成功率降低40%,建议通过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改善微循环。
3.性激素失衡:FSH>12IU/L提示卵巢早衰风险,需联合维生素E及辅酶Q10进行卵巢保护治疗。
五、检查前的准备事项
1.检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及阴道用药,防止干扰分泌物检测结果。
2.超声检查需憋尿至膀胱中度充盈,以清晰显示子宫轮廓。
3.性激素检测需在上午9~11点采血,避免运动及情绪波动导致结果偏差。
4.宫腔镜检查需安排在月经干净后3~7天,术前4小时禁食水。
六、宫寒的鉴别诊断要点
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及慢性盆腔炎相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CA125水平常>35U/mL,而宫寒患者该指标正常;子宫腺肌病超声可见肌层回声不均,宫寒患者则表现为内膜血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