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会引发月经周期、量色、痛经等月经方面症状,导致怕冷、腰膝酸软、白带异常等全身症状,还可能致受孕困难且冬季不适加重,女性出现相关较多症状应及时就医,可通过中、西医方法调理,日常要注意保暖、避生冷、适当运动改善宫寒。
月经量及颜色异常:月经量可能减少,经血颜色多为黯红色,且可能伴有血块。这是因为寒凝血瘀,血液在子宫内运行受阻,导致经量减少,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较长,氧化后颜色变黯,同时血液凝结成块。从中医理论来讲,寒邪客于胞宫,阻碍气血运行,使经血排出不畅,进而出现量少、色黯有块的表现。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子宫内膜的正常剥脱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宫寒时局部血液循环欠佳,影响了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和修复。
痛经:经期腹部疼痛较为常见,多为小腹冷痛,得热则缓解。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女性只是轻微坠胀感,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认为,寒邪凝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在经期受寒邪影响或者本身宫寒的情况下,就会引发痛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宫寒引起的痛经可能与前列腺素代谢异常有关,宫寒状态下子宫平滑肌收缩异常,导致前列腺素释放增加或代谢紊乱,从而加重痛经症状。
全身症状
怕冷:相较于常人更易感到寒冷,尤其是四肢冰凉,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可能手脚始终处于冰冷状态。这是因为宫寒导致机体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全身,尤其是四肢末端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的部位。从中医角度,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无法将阳气充分布散到体表四肢。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宫寒可能影响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管收缩和舒张的调节,导致四肢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少,产生怕冷、四肢冰凉的感觉。
腰膝酸软:腰部和膝盖部位经常有酸软无力的感觉。中医认为,肾主骨,宫寒往往与肾阳不足相关,肾阳亏虚不能温养腰膝,就会出现腰膝酸软的症状。现代医学中,可能与腰部肌肉、骨骼的血液循环不畅以及腰椎、膝关节的一些轻微退变有关,而宫寒状态下身体整体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影响到腰部和膝关节的气血供应,从而出现酸软不适。
白带异常:白带量可能增多,质地较清稀。这是因为宫寒导致体内寒湿内生,寒湿之邪下注于带脉,影响了带脉的固摄作用,使得白带量增多且质地清稀。从中医角度,脾肾阳虚,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水湿内停,下注为白带。现代医学中,可能与阴道、宫颈的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宫寒状态下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相关腺体的正常分泌调节,导致白带出现量多、质稀的改变。
其他方面
受孕困难:宫寒可能会影响女性的受孕几率。因为子宫寒冷不利于精子的存活和受精卵的着床。中医认为,胞宫寒冷,阳气不足,影响了生殖功能的正常发挥,精子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卵子结合并着床发育。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宫寒可能与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的关键,而宫寒状态下子宫内膜的局部微环境发生改变,如激素水平失衡、免疫状态异常等,从而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
冬季不适加重:在寒冷的冬季,宫寒女性的上述症状往往会加重。因为冬季外界气温低,寒邪更易侵袭人体,而宫寒本身就存在体内阳气不足、寒邪内盛的情况,所以在冬季受到寒冷刺激后,症状会进一步凸显,如怕冷更明显、痛经加重、白带异常增多等。
女性若出现上述较多症状,应及时就医,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以及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理。例如,中医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热敷等方法来温宫散寒,改善宫寒状况;现代医学可能会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针对可能存在的内分泌失调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调节。同时,宫寒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部和下肢的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宫寒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