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虚是中医病症,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由年龄、生活方式、疾病、性别等因素引起,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调整调理,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改善心血虚状况。
主要表现及相关机制
心悸:心脏失去血液的充分濡养,其正常的跳动节律等受到影响,就会出现心悸的症状,患者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可能是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等。从细胞层面来说,心肌细胞由于血液亏虚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供应,其电生理活动可能出现紊乱,从而引发心悸。
失眠、多梦:心主神志,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在神经调节方面,心血虚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等,导致睡眠调节功能失常,进而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等。
血虚症状:常见有面色淡白或萎黄,这是因为血液亏虚不能充分上荣于面;唇舌色淡,也是由于血液不足,舌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脉细无力,是因为血液量少,脉搏搏动无力所以脉细弱。从血液学角度讲,就是外周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减少,导致血液的充盈度不够,脉管搏动力量减弱。
引起心血虚的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气血生化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心血虚。比如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就容易导致心血虚。
生活方式
长期熬夜:熬夜会耗伤心血,影响心脏的血液储备和心脏功能。现代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血液的生成与调节。
过度劳累: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都会损耗气血,包括心血。例如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身体能量消耗大,容易导致心血虚;长期高强度用脑的人群,也会因为气血消耗过多而出现心血虚情况。
饮食不节:长期挑食、节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如缺乏富含优质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会导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进而引起心血虚。比如长期素食且搭配不均衡的人,容易缺乏造血所需的铁等元素,影响心血的生成。
疾病因素:某些慢性疾病会导致心血虚,如慢性失血类疾病(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失血等),会直接使血液丢失,导致心血不足;患有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冠心病等,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也可能逐步发展为心血虚;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会消耗人体大量气血,包括心血。
性别因素: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周期,如月经过多、妊娠、分娩等,容易出现血虚情况,其中也包括心血虚。例如月经过多的女性,长期失血会导致心血亏虚;妊娠期女性身体负担加重,气血需求增加,若调养不当也易出现心血虚。
心血虚的调理与注意事项
饮食调理:适当多吃一些补心血的食物,如桂圆、红枣、猪肝、菠菜等。桂圆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猪肝富含铁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补血;菠菜含有丰富的铁和维生素等,对补血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气血生成。
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避免熬夜,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利于心脏血液的恢复和心神的调养。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以免耗伤气血。例如散步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运动方式,适合心血虚的人群,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气血生化功能减退,在调理心血虚时,要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吸收,可适当增加一些具有补气血作用的药膳,但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盲目进补。同时,要注意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卧,促进气血流通。
女性:月经过多的女性要积极调理月经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要注意合理补充营养,保证自身气血充足,从而更好地保证胎儿或婴儿的健康,若出现心血虚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调理。
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失血疾病、心脏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在调理心血虚时,要首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是导致心血虚的重要因素,只有控制好基础疾病,才能更好地改善心血虚的状况。例如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进行心血虚的调理,遵循冠心病的治疗规范同时配合补心血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