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一般量达250-300ml,但儿童100ml左右可能呕血,老年人代偿差易现严重并发症,性别对呕血出血量阈值影响不大,长期饮酒、服非甾体抗炎药者易因胃黏膜受损少量出血就呕血,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病史者出血后较易出现呕血且肝硬化者凝血差难止血。
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耐受程度与成人不同。儿童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相对成人较少的量时就可能出现呕血,例如幼儿上消化道出血量在100ml左右就可能出现呕血情况,这是由于儿童的血容量相对成人较少,少量的出血就会对其机体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儿童的呕吐反射相对成人更易被触发等因素导致。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动脉硬化等,其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250~300ml出现呕血时,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因为老年人的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出血的耐受和反应与青壮年不同,可能会更快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性别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对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的出血量阈值影响不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一定间接影响。例如,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凝血状态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这主要是影响出血后的凝血过程,而不是直接决定出现呕血的出血量阈值。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
长期饮酒者:长期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这类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能在相对较少的出血量时就出现呕血,因为其胃黏膜已经处于受损状态,更容易因少量出血而刺激胃引起呕吐。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损伤胃黏膜。这类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也可能在出血量相对不大时就出现呕血,因为其胃黏膜已经受到药物的损害,对出血的抵御能力下降。
病史因素影响
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溃疡部位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如果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在出血量达到250~300ml时出现呕血,而且由于其溃疡部位反复受损,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出血较易出现呕血等表现。
有肝硬化病史者: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时,出血量可能相对较大,但也可能在达到一定量时就出现呕血,而且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往往较差,出血后不易止血,需要更及时地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