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的发病原因多样,主要包括:胆管结石可造成胆管梗阻、胆汁淤积,细菌滋生引发炎症,老年人、女性尤其是多次妊娠者、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及缺乏运动人群、有胆囊结石病史者易患;胆管狭窄使胆汁流动受阻,先天性因胆管发育异常,后天性常见于手术、外伤后,或由肿瘤、炎症粘连压迫所致,老年人术后易狭窄;胆道寄生虫如蛔虫、华支睾吸虫进入胆管可造成梗阻和感染,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流行区且有生食习惯者易感染;医源性因素如ERCP、PTC等操作消毒不严或放置胆管支架损伤胆管黏膜可引发感染,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风险高;其他因素如全身性感染血行感染胆管,免疫力低下人群、糖尿病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者也易发病。
一、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是引发胆管炎的常见原因之一。结石在胆管内可造成胆管梗阻,使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后细菌容易滋生繁殖。细菌在胆汁中大量生长,释放毒素,进而引发胆管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胆管结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胆管蠕动功能减弱,胆汁成分容易发生改变,更易形成结石。女性患胆管结石的概率相对男性略高,尤其是多次妊娠的女性,这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胆汁成分和胆囊排空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易患胆管结石。有胆囊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可能掉入胆管,增加胆管炎的发病风险。
二、胆管狭窄
胆管狭窄会导致胆汁流动受阻,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先天性胆管狭窄通常在婴幼儿或儿童时期就可能出现症状,这是由于胆管发育异常所致。后天性胆管狭窄常见于胆管手术、外伤后,手术过程中胆管的损伤、吻合口狭窄等都可能引发。此外,胆管周围的肿瘤、炎症粘连等也可压迫胆管导致狭窄。老年人由于组织修复能力差,胆管手术后发生狭窄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对于有胆管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应密切随访,观察有无胆管狭窄的迹象。
三、胆道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如蛔虫、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可进入胆管。蛔虫具有钻孔习性,当肠道环境改变时,蛔虫可能钻入胆管,不仅会造成胆管梗阻,还会带入肠道细菌,引发感染。华支睾吸虫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感染人体,虫体寄生于胆管内,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胆管周围炎症。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卫生习惯可能较差,更易感染寄生虫。生活在寄生虫病流行地区,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习惯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
四、医源性因素
在进行一些胆道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操作时,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等,如果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可能会将细菌带入胆管,引发感染。另外,放置胆管支架等操作也可能损伤胆管黏膜,破坏胆管的防御屏障,增加感染的机会。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接受这些操作后,发生胆管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胆管疾病史需要进行这些操作的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估,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发热、腹痛等胆管炎症状。
五、其他因素
全身性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管,引发胆管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接受化疗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身体抵抗细菌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胆管的血行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白细胞功能受到影响,抗感染能力降低,也增加了胆管炎的发病风险。此外,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汁排空不畅,也可能增加胆管炎的发生几率。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糖尿病患者都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降低胆管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有全身性感染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预防感染的复发和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