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是胆管的炎症性疾病,多由细菌感染且常因胆道梗阻引发,表现为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抗感染及解除梗阻等,预防需调整饮食、积极治疗胆道疾病等。
一、病因
1.胆道梗阻:胆道结石、胆道寄生虫(如蛔虫)、胆道狭窄等因素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从而引发胆管炎。例如,胆道结石堵塞胆管后,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管内压力升高,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胆道梗阻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胆道蛔虫导致胆管梗阻引发胆管炎的情况相对较多;而老年人则更常见胆道结石引起的梗阻。
2.细菌感染:当胆道梗阻存在时,肠道内的细菌可逆行进入胆道,引起感染。细菌通过Oddi括约肌反流进入胆管,或经门静脉系统播散至胆道等途径引发感染。不同性别在胆管炎发病中,病因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上可能有间接影响,比如女性激素可能对胆道功能有一定影响,但这并非直接导致胆管炎的病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可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例如,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炎,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呈绞痛样。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
黄疸:当胆管梗阻明显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这是因为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
2.体征
腹部压痛:右上腹或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反跳痛和肌紧张,提示有腹膜刺激征,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肝脏肿大: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压痛。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可升高,反映肝脏功能受到影响。
细菌学检查:可通过胆汁培养等方法明确致病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胆道内是否有结石、蛔虫、胆管扩张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胆道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例如,能清晰显示胆道结石的位置、大小等。
CT及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胆道狭窄、肿瘤等病变。
四、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成分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进行调整,比如儿童补液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出现补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2.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有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3.解除胆道梗阻:对于由胆道结石、蛔虫等引起的梗阻,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内镜下取石、取蛔虫或手术等方法解除梗阻,恢复胆汁通畅。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考虑内镜等相对微创的方法,而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五、预防
1.饮食调整: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预防胆道结石的形成。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注意事项有所差异,儿童要避免过度摄入油腻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
2.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发现有胆道结石、胆道寄生虫等疾病,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展引发胆管炎。对于有胆道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特殊人群如孕妇等,若有胆道相关问题更要及时处理,因为孕期身体状况特殊,胆道疾病可能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