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包括疼痛(早期创伤后肢体剧烈且进行性加剧疼痛)、苍白(早期患肢皮肤苍白、皮温降低,进展后皮肤可出现花斑样改变)、感觉异常(肢体远端感觉减退或消失,有异常感觉)、麻痹(肌肉缺血致肌肉力量减弱、运动功能障碍)、无脉(晚期动脉搏动消失,早期动脉搏动可能存在),不同人群表现各有特点需综合判断。
疼痛:早期是创伤后肢体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最早期的症状。受伤部位出现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对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例如骨折等创伤后,受伤肢体疼痛逐渐加重且难以通过常规止痛措施缓解。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其肢体相关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
苍白:早期患肢皮肤苍白、皮温降低。随着病情进展,缺血加重,皮肤可出现花斑样改变等。这是因为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受压,血液循环受阻,肢体远端供血不足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皮肤较薄,观察相对更直观一些,可通过对比双侧肢体皮肤颜色来判断。
感觉异常:肢体远端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感觉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这是由于神经受到缺血影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导致。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基础,若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感觉异常的表现可能会被混淆,需要仔细鉴别,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麻痹:肌肉缺血达到一定时间后,会出现肌肉麻痹症状。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运动功能障碍等。比如手部肌肉麻痹可导致手指活动受限等。儿童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全,麻痹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本质是肌肉缺血导致的功能障碍。
无脉:晚期可出现动脉搏动消失。但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可能动脉搏动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因为早期血管受压可能还未完全阻断血流,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无脉。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动脉搏动情况可能本身就较弱,判断无脉时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