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有疼痛(早期剧烈且进行性加剧,后期神经严重缺血时疼痛渐减)、感觉异常(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运动受限)、皮肤温度及色泽改变(早期皮肤温度可正常或略高,后渐低,初期色泽正常,随后苍白、发绀)等症状。
疼痛
早期表现:是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是受伤肢体出现进行性加剧的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胀痛等。比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会感到前臂持续且逐渐加重的疼痛,这种疼痛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刺激神经末梢所致。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痛觉神经相对敏感,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与疼痛相关的异常表现。
后期特点:当神经缺血严重,神经功能受到影响时,疼痛可能会逐渐减轻,但这往往是病情恶化的表现,预示着神经可能已经发生不可逆损伤。
感觉异常
麻木: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受累部位的麻木感。例如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小腿部位有麻木不适,这是因为神经在骨筋膜室内受到压迫,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导致感觉异常。不同年龄的患者,感觉异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麻木感,但会表现出对肢体触摸等刺激的异常反应。
感觉减退或消失:严重时,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会明显减退甚至消失。比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影响到正中神经等,就会出现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无法感知皮肤的轻触等刺激。
运动障碍
肌力下降:受累肌肉会出现肌力减弱的情况。以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为例,患者可能会发现足部背伸、跖屈等运动力量减弱,这是因为肌肉在骨筋膜室内受到压力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功能受到阻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肌肉力量本身相对较弱,运动障碍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如果发现患儿不能正常活动肢体等情况,需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运动受限:由于肌力下降,患者会出现受累肢体的运动受限。比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完成前臂的旋转等动作,这是因为肌肉的运动功能受到骨筋膜室内高压的影响,导致运动受到限制。
皮肤温度及色泽改变
皮肤温度变化:早期受累部位皮肤温度可能正常或略增高,随着病情进展,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温度会逐渐降低,摸起来发凉。例如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小腿皮肤温度会比正常部位低。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皮肤温度的变化可能不太典型,但仍可通过与正常肢体对比来发现异常。
皮肤色泽改变:初期皮肤色泽可正常,随后会出现苍白,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发绀等改变。比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前臂皮肤会逐渐变得苍白,严重时可能呈现青紫色,这是因为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皮肤的血液灌注不足所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血液循环方面的基础问题,皮肤色泽改变可能会更早出现且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