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有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包括早期进行性加剧的剧烈疼痛、随病情发展的感觉异常、肌肉活动障碍以及皮肤温度和色泽改变;体征表现有筋膜室压痛、被动牵拉痛和筋膜室张力增高。
疼痛:早期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进行性加剧的剧烈疼痛,是由于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刺激神经末梢所致。例如,外伤后肢体出现持续性的胀痛且进行性加重,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肌肉劳损基础上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疼痛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或被原有的症状掩盖,但仍会遵循进行性加重的规律。
感觉异常: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这是因为神经受到压迫,传导功能障碍。比如患肢皮肤出现麻木感,对痛觉、触觉的感知能力下降。在老年人群体中,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经退变,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时感觉异常的表现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但本质是神经受压导致的功能异常。
肌肉活动障碍:患者会出现肌肉无力甚至瘫痪的情况。例如,手部的握力明显下降,足下垂等。儿童患者由于肌肉力量本身相对较弱,肌肉活动障碍可能更早被察觉,如不能正常抓握物品等。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时肌肉活动障碍的表现可能会与原有疾病的症状相互干扰,需要仔细鉴别。
皮肤温度及色泽改变:早期患肢皮肤可能略红,温度增高;随着病情进展,皮肤会转为苍白、发绀,温度降低。这是由于筋膜室内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在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可能会因为个体基础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年轻体健者可能皮肤色泽改变相对更典型,而老年人可能因为皮肤本身的老化等因素,色泽改变的观察相对困难些。
体征表现
筋膜室压痛:按压受累的骨筋膜室部位会有明显压痛。通过触诊可以发现相应部位的疼痛敏感点。对于儿童,在进行触诊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患儿的痛苦。而对于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较厚,触诊可能需要更用力,但仍要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压痛。
被动牵拉痛:牵拉受累肌肉时会引起疼痛。例如,牵拉小腿肌肉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疼痛。这是因为肌肉缺血后,受到牵拉时的耐受性降低。在孕期女性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时,由于身体的特殊生理变化,被动牵拉痛的表现可能需要结合孕期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判断,因为孕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会对疼痛的感知等产生一定影响。
筋膜室张力增高:可触及筋膜室紧张、变硬。通过触摸可以感觉到受累部位的组织张力与正常部位不同,正常部位组织柔软,而病变部位组织紧张。在老年患者中,肌肉等组织本身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等情况,筋膜室张力增高的表现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差异,需要仔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