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纤维化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病理特征为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伴髓外造血,病因有基因突变及微环境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相关表现、脾大及骨痛等全身症状,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支持、靶向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方面原发性中位生存期有限且部分可进展为急性白血病需监测。
一、疾病定义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同时伴随髓外造血(主要发生在脾、肝等器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基因突变因素:约50%-60%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存在JAK2V617F等基因突变,该突变可干扰造血干细胞信号传导,引发异常增殖与纤维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多由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疾病转化而来,与相关基因异常改变密切相关。
2.微环境异常:骨髓内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等微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分泌大量胶原等纤维蛋白,逐渐沉积于骨髓内,破坏正常造血结构。
三、临床表现
1.贫血相关表现:因正常造血受抑出现不同程度贫血,患者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气短等,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女性患者可因贫血影响月经周期。
2.脾大:为常见体征,髓外造血致脾脏明显增大,可引发左上腹不适、腹胀等,老年患者脾大可能加重腹部压迫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有骨痛,好发于四肢长骨、胸骨等部位,与骨髓纤维化致骨髓内压力增高或骨膜受刺激有关;还可出现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外周血可见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血小板计数早期可能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儿童患者血常规变化需结合年龄特点综合分析。
2.骨髓穿刺:多呈“干抽”现象,骨髓活检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此为诊断重要依据,但骨髓穿刺操作需谨慎,儿童患者需关注操作风险。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可发现脾大、肝大等髓外造血表现,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贫血严重时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减少伴出血倾向时输注血小板,老年患者输血需注意相关风险及心肺功能耐受;骨痛可采用止痛药物缓解,但需考虑不同年龄患者安全性。
2.靶向治疗:针对JAK2等靶点的药物可抑制异常信号传导,改善脾大及症状,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强效靶向药物,需权衡利弊。
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治愈骨髓纤维化,适用于符合条件患者,需综合考量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儿童移植风险相对更高,需充分评估。
六、预后情况
1.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中位生存期约5-10年,年轻患者因移植机会相对较多,预后可能优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以支持治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
2.疾病进展: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等,需密切监测病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