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的入侵途径包括胆道、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系统途径,且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年龄(儿童和老年人更易患病)、基础疾病(胆道、肠道、心血管等疾病)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细菌入侵途径
1.胆道途径
这是引起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途径。在我国,胆道疾病是引发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病因。例如,胆管结石、胆管蛔虫症等胆道感染性疾病时,细菌可沿胆管上行侵入肝脏。胆道梗阻会使胆道内压力升高,细菌更容易通过胆管壁进入肝实质。比如,胆管结石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细菌在胆道内大量繁殖,然后经胆总管-肝内胆管-肝实质的途径引发肝脓肿。这种情况在患有胆道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如中老年患者中因胆管结石发病率较高,相对更易发生因胆道途径引起的细菌性肝脓肿。
2.门静脉途径
腹腔内感染性疾病可经门静脉系统累及肝脏。如化脓性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坏疽性胆囊炎等疾病,细菌可侵入门静脉系统的小分支,随血流进入肝脏。例如,化脓性阑尾炎时,阑尾静脉中的感染性血栓可沿门静脉回流至肝脏,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炎症,进而发展为肝脓肿。患有这些腹腔内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尤其是免疫功能相对较低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通过门静脉途径发生细菌性肝脓肿。
3.肝动脉途径
体内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可经肝动脉侵入肝脏。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脏瓣膜上的感染赘生物脱落,细菌随血流经肝动脉进入肝脏。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在有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仍可能发生。例如,患有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心脏内的细菌栓子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导致肝脏局部感染形成脓肿。
4.淋巴系统途径
肝脏周围的感染病灶可通过淋巴系统累及肝脏。如膈下脓肿、肾周围脓肿等,细菌可经淋巴系统侵入肝脏。例如,膈下脓肿时,细菌可通过淋巴管蔓延至肝脏。这种途径引起的细菌性肝脓肿相对较为少见,但在存在邻近组织淋巴系统感染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二、机体自身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以糖尿病患者为例,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受损。据相关研究,糖尿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肝脓肿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而且其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减弱,使得细菌更容易在肝脏内定植并发展为脓肿。
2.年龄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细菌性肝脓肿。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且儿童时期如果有呼吸道、胃肠道等部位的感染,更易通过上述途径累及肝脏。而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同时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机体抵抗力差,一旦有细菌入侵机会,就容易发生肝脓肿。例如,老年患者如果患有胆道结石,胆道感染反复发作,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更容易蔓延至肝脏形成脓肿。
3.基础疾病影响
患有胆道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活动期)、心血管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细菌性肝脓肿的风险增加。以胆管癌患者为例,胆管癌导致胆管梗阻,胆汁淤积,容易引发胆道感染,进而细菌可侵入肝脏形成脓肿。这些基础疾病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结构或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使得细菌有更多机会在肝脏内定植并发展为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