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增生是人体腰椎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由年龄、慢性劳损、外伤等致腰椎椎体出现骨性增生物,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压迫等表现,可通过X线、CT、MRI诊断,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腰部锻炼、注意腰部保暖预防,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腰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是人体腰椎关节出现的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劳损、外伤等多种因素影响,腰椎椎体为了适应力学变化,会出现骨质增生,即骨头边缘长出了骨性增生物。
二、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腰椎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就容易出现骨质增生,这是一种自然的衰老现象,就像机器用久了会磨损一样,老年人相对更易患上腰椎骨质增生。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久坐、久站、弯腰劳作等,会使腰椎关节受到过多的应力刺激,导致椎体边缘的骨膜受到牵拉,引发骨膜下出血,随后血肿机化、骨化,逐渐形成骨质增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由于腰椎长期处于前屈的姿势,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引发腰椎骨质增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腰椎经常受到重物的冲击,也容易出现骨质增生。
外伤:腰部受到急性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或者恢复不完全,也可能会诱发腰椎骨质增生。比如腰部骨折后,骨折部位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骨生长,导致骨质增生。
三、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腰部酸痛、胀痛或刺痛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适当缓解。例如,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腰部疼痛明显,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减轻。
活动受限:腰椎骨质增生可能会导致腰椎的活动范围减小,患者会感觉腰部僵硬,弯腰、转身等动作不灵活。比如弯腰捡东西时会比较困难,转身时需要整个身体一起转动。
神经压迫症状:当增生的骨质压迫到周围的神经时,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如果压迫到坐骨神经,患者会出现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同时伴有下肢麻木、感觉减退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以看到腰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等情况,能初步判断腰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和程度。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骨质增生的情况,了解增生的骨质对周围组织,如神经、脊髓等的压迫情况,对于病情的评估更有帮助。
MRI检查:可以观察腰椎间盘、脊髓、神经等软组织的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压迫以及压迫的程度有重要意义。
五、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坐姿要保持腰部挺直,座椅要有合适的高度和弧度,使腰部能够得到良好的支撑;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休息,活动一下腰部,缓解腰部肌肉的疲劳。
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一些腰部的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从而预防腰椎骨质增生。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锻炼造成腰部损伤。
注意腰部保暖:寒冷刺激会导致腰部肌肉痉挛,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腰椎骨质增生。所以要注意腰部的保暖,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季节或环境中。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腰椎就有退行性改变的基础,更要注意预防腰椎骨质增生。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腰部的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有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功能。如果已经出现腰椎骨质增生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和青少年患腰椎骨质增生相对较少,但如果有腰部外伤史等情况,也需要关注腰部健康。要避免过早进行过度的腰部负重活动,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增强腰部的柔韧性和稳定性,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腰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