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病因复杂,包括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相关,以及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抗体介导)、感染因素(如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等)、肿瘤相关性因素(如胸腺瘤等)、药物及化学物质因素(如氯霉素、苯等)。
一、先天性因素
1.遗传因素
部分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遗传倾向,如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贫血,DBA),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疾病,与核糖体蛋白基因等相关基因突变有关。患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由于遗传物质的异常,导致红细胞系的祖细胞发育异常,不能正常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从而引起贫血。例如,研究发现核糖体蛋白S19基因(RPS19)等突变在DBA患者中较为常见,这些基因突变影响了核糖体的功能,进而影响了红细胞前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等过程,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2.胚胎发育异常相关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相关的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某些胚胎时期造血微环境的形成出现问题,影响了红细胞前体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是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之一。
二、获得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因素
抗体介导:部分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机体产生了针对红细胞生成素(EPO)或红细胞前体细胞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以抑制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或者加速红细胞的破坏。例如,患者体内存在的抗EPO抗体,会中和EPO的作用,使得红细胞前体细胞不能在EPO的刺激下正常增殖分化;抗红细胞前体细胞抗体则直接攻击红细胞前体细胞,导致其数量减少,从而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这种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见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中,也有部分患者无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背景,属于特发性自身免疫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引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较为常见,该病毒主要侵犯红细胞前体细胞,与红细胞前体细胞表面的P抗原结合,进入细胞内复制,抑制红细胞前体细胞的DNA合成,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感染人类微小病毒B19后,部分患者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感染后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和自身免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针对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异常免疫反应或直接的病毒损伤作用。此外,其他病毒如Epstein-Barr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也可能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有关,但相对微小病毒B19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较多。
3.肿瘤相关性因素
某些恶性肿瘤可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胸腺瘤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较为密切,约有10%-50%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胸腺瘤。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产生某些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物质,影响红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或者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红细胞前体细胞。此外,其他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能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机制相对复杂,可能与肿瘤细胞对骨髓微环境的破坏、影响造血因子的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4.药物及化学物质因素
药物:一些药物可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氯霉素、异烟肼、硫唑嘌呤、苯妥英钠等药物。药物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可能各不相同,有的是通过免疫机制,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进而攻击红细胞前体细胞;有的是直接对红细胞前体细胞的毒性作用,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增殖过程。不同药物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和机制存在差异,例如氯霉素可能通过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影响红细胞前体细胞的生成;而异烟肼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导致机体产生针对红细胞前体细胞的自身抗体。
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苯及其衍生物等。苯进入人体后,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长期接触高浓度的苯等化学物质的人群,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风险会增加。例如,长期在苯作业环境中工作的工人,如果防护不当,接触苯的量超过机体的代谢清除能力,就可能逐渐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因为苯会干扰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平衡和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