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以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等为特征,本质是造血干细胞损伤或造血微环境破坏。病因包括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或自身免疫异常相关)和继发性(化学毒物、药物、病毒感染及电离辐射等)。临床表现分重型(起病急骤,严重贫血、感染及出血)和非重型(起病缓慢,症状较轻,但可能逐渐进展为重型),特殊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依据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等,需与其他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鉴别。治疗原则包括支持治疗(成分输血、感染防控、止血治疗)、免疫抑制治疗(ATG联合环孢素A)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40岁、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患者首选)。特殊人群管理需根据儿童、老年、育龄期女性不同特点进行。预后方面,重型早期接受IST或HSCT的5年生存率较高,非重型长期生存率较高但需警惕向重型转化;随访重点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需筛查肿瘤标志物。治疗需个体化,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治疗并定期复诊。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与本质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以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或重度减低为特征。其本质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或免疫介导的造血微环境破坏,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生成不足。该病属于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因严重感染或出血危及生命。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约半数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或自身免疫异常相关。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通过细胞毒性作用破坏造血干细胞。
2.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明确诱因包括化学毒物(如苯)、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病毒感染(如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及电离辐射。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遗传因素,如范可尼贫血(FanconiAnemia)等先天性疾病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免疫机制:约70%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表现为CD8+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升高,导致造血干细胞凋亡增加。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起病急骤,以严重贫血、感染(高热、肺炎等)及出血(皮肤瘀斑、鼻衄、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L,血小板<20×10/L,网织红细胞<15×10/L。
2.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起病缓慢,症状较轻,但可能逐渐进展为重型。血常规指标介于正常与SAA之间,需长期随访监测。
3.特殊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可能以反复感染或皮肤出血点为首发症状;老年患者合并心肺基础疾病时,贫血可能加重原有症状,需警惕心功能不全。
四、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
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
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鉴别诊断:需与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营养性贫血(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相区分。
五、治疗原则与方案
1.支持治疗:
成分输血:血红蛋白<60g/L时输注红细胞,血小板<10×10/L或有出血时输注血小板;
感染防控:粒细胞缺乏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层流病房隔离;
止血治疗:局部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
2.免疫抑制治疗(IST):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是标准方案,适用于无合适供者的重型患者;
儿童患者需调整剂量以减少肝毒性,老年患者需监测肾功能。
3.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年龄<40岁、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患者首选移植;
移植前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合并症,移植后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及随访。
六、特殊人群管理建议
1.儿童患者:需警惕遗传性疾病可能,治疗前完善基因检测;移植后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及内分泌功能。
2.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治疗需兼顾原发病,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免疫抑制治疗期间需加强感染监测。
3.育龄期女性:治疗期间需避孕,避免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生育,但需产科与血液科联合评估。
七、预后与长期随访
1.预后因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早期接受IST或HSCT的5年生存率可达70%~80%;非重型患者长期生存率较高,但需警惕向重型转化。
2.随访重点:定期监测血常规、骨髓象及免疫功能;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需筛查肿瘤标志物,预防继发恶性肿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患者年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方案。患者及家属应充分理解疾病特点,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以调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