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羊水栓塞,需识别高危因素并加强监测,如关注高龄产妇、多产妇等高危人群及加强产程监测;正确掌握产科操作规范,如宫缩间歇期人工破膜且破膜口小、宫腔操作轻柔;合理使用宫缩剂,严格掌握指征;重视过敏反应处理,询问过敏史、监测并准备处理过敏反应;对高龄产妇、多产妇等特殊人群加强预防相关措施。
一、识别高危因素并加强监测
识别高危人群:高龄产妇(年龄≥35岁)、多产妇、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剖宫产等情况的产妇属于羊水栓塞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例如,有研究表明,高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产妇的机体功能、胎盘等方面的变化有关。
加强产程监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包括宫缩情况、胎心变化等。当出现宫缩过强、急产等情况时要警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产程。如产程中若发现胎心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胎儿窘迫等情况,而这也可能与羊水栓塞的发生有一定关联,需进一步排查。
二、正确掌握产科操作规范
人工破膜操作:人工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破膜口要小,避免羊水快速大量流出。因为快速大量的羊水流出可能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风险。例如,有研究显示,规范的人工破膜操作可以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不当的破膜操作可能导致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上升。
避免粗暴操作:在进行宫腔操作时,如刮宫、剥离子宫肌瘤等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子宫肌层等组织,防止羊水通过损伤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比如在刮宫过程中,如果操作过于粗暴,导致子宫肌层破损,羊水就更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羊水栓塞。
三、合理使用宫缩剂
严格掌握宫缩剂使用指征:使用宫缩剂要谨慎,只有在有明确宫缩乏力等使用指征时才考虑使用,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速度。例如,对于宫缩乏力的产妇使用缩宫素时,要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宫缩情况逐渐调整剂量,避免宫缩过强。有研究发现,不恰当使用宫缩剂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过强,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四、重视过敏反应的处理
产妇过敏史询问:在产前要详细询问产妇的过敏史,特别是对药物等的过敏情况。如果产妇有过敏史,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等要格外谨慎,因为羊水栓塞可能伴随过敏样症状,提前了解过敏史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过敏相关情况。
过敏反应的监测与处理准备:产程中要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等情况,一旦出现类似过敏的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等,要立即进行处理,并做好抢救羊水栓塞的准备,因为羊水栓塞可能在过敏样症状出现的同时或之后发生。
特殊人群提示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本身机体功能有所下降,在预防羊水栓塞时要更加严格地进行产程监测和产科操作规范执行。由于其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从产前检查开始就要加强管理,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更加警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多产妇:多产妇的子宫肌层等组织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在进行产科操作时要尤其注意轻柔,减少对子宫组织的损伤,降低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机会。同时,产程中要加强监测,因为多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也相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