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病变是随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出现的常见骨骼肌肉系统问题,中老年人多见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包含椎间盘退变(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椎体骨质增生(与年龄、劳损、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小关节退变(和年龄、力学改变、姿势、运动、病史关联)。
椎间盘退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内的水分逐渐减少,髓核的弹性和张力下降。一般人在20-25岁左右椎间盘就开始出现退变迹象,30岁以后退变加速。例如,年轻人椎间盘含水量约为80%左右,而老年人可能降至60%以下。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久坐、弯腰劳作等会加速椎间盘退变。久坐时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等问题,进而引发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病史相关:有腰椎外伤史的人群,椎间盘退变往往会更早且更严重。因为外伤可能直接损伤椎间盘的结构,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为后续的退变埋下隐患。
椎体骨质增生
年龄与劳损:随着年龄增长,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赘形成,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修复反应。长期的腰部活动,如反复的弯腰、扭转等,会刺激椎体边缘骨膜下新骨形成,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中老年人由于长期的腰部劳损,骨质增生的发生率较高。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由于从事体力劳动等机会相对较多,腰椎椎体骨质增生的发生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快,也可能加速椎体骨质增生的进程。
生活方式与病史:长期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椎体骨质增生出现得更早且更严重。有腰椎间盘退变病史的患者,椎体为了适应椎间盘退变导致的稳定性下降,会通过骨质增生来加强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加重骨质增生的程度。
小关节退变
年龄与力学改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小关节的软骨会发生磨损、变薄,关节间隙变窄等退变表现。这是因为腰椎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承受应力,年龄增加导致软骨的修复能力下降,小关节的力学平衡被打破。
姿势与运动:长期不良姿势,如含胸驼背等,会使腰椎小关节承受异常的应力,加速小关节的退变。而过度剧烈的腰部运动,如频繁的腰部扭转运动,也会对小关节造成损伤,促进退变发生。
病史关联:有腰椎椎体骨折等病史的患者,小关节退变往往会提前出现。因为骨折会改变腰椎原有的解剖结构和力学关系,小关节需要适应新的力学环境,从而加速退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