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的诊断需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多方面进行。临床表现有基础心血管病史、低血压及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气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常规等异常;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结构功能、胸部X线看心脏肺部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血流动力学监测有CVP、PAWP、CO和CI等指标异常,且诊断时要考虑不同患者生理特点、生活方式及基础心血管病史对病情评估的影响。
一、临床表现评估
心源性休克患者通常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如急性心肌梗死等。会出现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幅度超过30mmHg,同时伴有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如皮肤苍白、湿冷、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30ml)、精神状态改变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相关指标异常,如pH降低、碱剩余减少等,反映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酸碱平衡紊乱。
2.心肌损伤标志物:对于因心肌梗死等原因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心肌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会升高,提示心肌有坏死损伤,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肌钙蛋白I或T会显著升高。
3.血常规:可能出现红细胞压积等变化,若存在出血等情况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等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心室腔大小、瓣膜功能等。能发现心肌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异常、心室壁瘤形成等,还可测定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如低于40%)提示心功能严重受损,支持心源性休克的诊断。
2.胸部X线:可了解心脏大小、肺部情况等,心源性休克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增大、肺淤血等表现,如肺纹理增多、KerleyB线等。
3.冠状动脉造影:对于考虑心肌梗死导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闭塞等,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四、血流动力学监测
1.中心静脉压(CVP):可反映右心前负荷,心源性休克患者CVP可升高,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或液体负荷过重等情况。
2.肺动脉楔压(PAWP):能反映左心前负荷,PAWP升高提示左心室充盈压升高,常见于左心衰竭导致的心源性休克等情况。
3.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心源性休克患者CO显著降低,CI也会降低,正常成人CI约为2.5-4.0L/(min·m2),低于此值提示心输出量不足。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诊断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对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基础心功能可能较差,对低血压等表现的耐受能力较低,在诊断时要更敏锐地观察其组织灌注不足的细微表现;女性患者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需全面排查相关疾病。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的心源性休克,在诊断时要详细询问其生活方式情况以辅助病因判断。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等,在诊断心源性休克时要考虑到基础病史对病情评估的影响,结合当前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