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多种临床症状,全身性感染表现有发热、乏力、盗汗;心脏相关表现有心脏杂音、心力衰竭;栓塞表现有脑栓塞、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其他表现有皮肤黏膜表现、免疫系统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各症状表现有差异,有基础疾病等情况时表现可能不典型或更复杂。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热型多样,可为持续性低热,也可为间歇性或弛张性高热,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发热相对更常见且热型可不典型,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反应相对更剧烈有关;老年患者发热可能不显著,需警惕因机体反应性差而被忽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对发热影响不大,但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因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发热可能更难控制,且易反复。
乏力、盗汗:患者常感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夜间睡眠时易出现盗汗现象,表现为睡眠中出汗较多,醒来后汗液浸湿衣物等。这是由于感染引起机体代谢紊乱,消耗增加,能量供应相对不足所致。
心脏相关表现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都会出现心脏杂音,多是由于赘生物导致瓣膜病变,引起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从而产生异常杂音。原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时杂音性质可发生改变,新出现的杂音也提示可能存在心内膜炎。例如,原本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杂音可能变得更粗糙、响亮等。
心力衰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病情进展,赘生物阻塞瓣膜口、心肌脓肿等可导致瓣膜功能严重受损,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水肿(下肢水肿、腹水等)、乏力等。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储备较差,发生心力衰竭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误认为是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儿童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功能受损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发育。
栓塞表现
脑栓塞: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栓子来源于心腔内的赘生物,当赘生物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脑血管时就会引起相应的脑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段脑栓塞表现有所差异,儿童脑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恢复可能相对复杂;老年患者脑栓塞后恢复能力较差,且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相对不佳。
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栓子到达肺部血管引起阻塞,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发生肺栓塞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因为其本身就存在肺部基础病变,需仔细鉴别。
外周动脉栓塞:可出现相应动脉供血区域的缺血表现,如肢体疼痛、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例如,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引起腹痛、便血等症状。
其他表现
皮肤黏膜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瘀点,多见于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及睑结膜等部位,呈针尖大小,压之不褪色;还可出现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多见于感染亚急性者;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的无痛性出血红斑,多见于急性患者。儿童患者皮肤黏膜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要医生仔细观察;老年患者皮肤黏膜因老化等因素,瘀点等表现可能不明显,易被忽视。
免疫系统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急性者较少见,亚急性者多见;还可能出现肾小球肾炎等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病变,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