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注意口腔卫生及其他部位感染的处理,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有特殊注意事项,包括牙科、泌尿系统操作严格无菌,治疗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保持口腔卫生、及时处理其他部位感染,老年人要督促无菌操作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要加强防护及时就医。
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一)牙科操作相关
在进行牙科操作时,如拔牙等,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因为牙科操作可能导致口腔内的细菌进入血液,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容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牙科有创操作的患者中,若本身存在心脏瓣膜病等情况,遵循严格无菌操作可显著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二)泌尿系统操作相关
进行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如导尿等,也需严格无菌。泌尿系统的细菌可能通过操作进入血液,对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或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隐患。规范的无菌操作能最大程度减少细菌进入血液的机会。
二、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
(一)心脏瓣膜病患者
对于患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应定期随访,积极控制病情。心脏瓣膜病变会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导致细菌在局部附着生长,从而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通过有效的治疗控制瓣膜病的进展,可降低感染风险。例如,对于二尖瓣狭窄的患者,控制好心率、预防心力衰竭等情况,能减少心内膜感染的易患因素。
(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也需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结构的异常使得血液流动异常,为细菌感染心内膜提供了条件。及时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等治疗,可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概率。
三、注意口腔卫生及其他部位感染的处理
(一)口腔卫生维护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对于预防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非常重要。日常应坚持早晚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内的细菌如链球菌等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致病菌来源。不注意口腔卫生会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增加细菌进入血液引发心内膜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因为儿童相对更易忽视口腔清洁,且免疫力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口腔细菌影响。
(二)其他部位感染的及时处理
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要及时处理。例如皮肤有伤口时,应及时清洁、消毒,防止细菌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就可能引发心内膜感染。及时治疗这些部位的感染能阻断细菌进入血液感染心内膜的途径。
四、高危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要严格遵循上述预防措施。例如,在进行任何有创操作时,家属应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口腔卫生和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情况,定期带老年人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隐患。
(二)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对于这些高危人群,除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口腔及其他部位感染处理外,还应加强自身防护。例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尽量减少感染风险因素,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因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更易引发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