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与壁层发生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有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临床表现有胸痛、全身表现及心包摩擦音等体征,检查可通过心电图(典型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和心脏超声(显示心包积液等)进行,诊断靠综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老年人要考量基础疾病等情况。
一、定义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与壁层发生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炎症累及心包膜的两层结构,可由多种病因引发,导致心包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常见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可侵袭心包引发炎症反应。其中,病毒感染是急性心包炎较为常见的病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可累及心包。
(二)非感染性因素
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紊乱导致心包炎症)、肿瘤(肺癌、乳腺癌等肿瘤转移至心包或心包原发肿瘤)、创伤(胸部外伤等导致心包受损引发炎症)、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包受到刺激而发生炎症)等情况,均可引发急性心包炎。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胸痛:多为尖锐性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在深呼吸、咳嗽或平卧时可能加重,前倾坐位时可有所缓解。2.全身表现:常伴有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还可能出现心悸,与炎症影响心脏节律等有关;若有心包积液量较多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包积液限制心脏舒张,影响心脏功能所致。
(二)体征
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较具特征性的体征,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当出现心包积液时,还可能有心脏浊音界扩大、心音遥远等体征。
四、检查方法
(一)心电图
典型表现为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aVR导联ST段压低,随着病情发展,ST段可逐渐回落,T波低平或倒置等,有助于辅助诊断急性心包炎。
(二)心脏超声
能清晰显示心包腔内有无积液以及积液量多少等情况,是诊断心包积液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还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五、诊断
依据患者的症状(如胸痛、发热等)、体征(心包摩擦音等)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心电图表现、心脏超声发现心包积液等)综合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来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若为感染性因素引起,根据病原体类型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则针对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给予免疫调节治疗等。
(二)对症支持治疗
若有心包积液且积液量较多时,可能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等操作以缓解心包积液对心脏的压迫;同时关注患者的症状,维持患者的心功能等,如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相应的呼吸支持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心包炎多因感染因素起病,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包填塞等情况,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谨慎评估药物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二)老年人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急性心包炎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要关注其心功能及全身状况的变化,加强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预后。



